分类: 电影世界 |
第五代电影的缺失
当年,《红高梁》一举夺魁拿下金熊奖时,世界都为之震惊。
于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风风光光地诞生一个崭新的电影流派:“第五代电影”。这个称谓尽管不大科学,但是却约定俗成的成为一种符号。以张艺谋为旗帜的一代年青的电影人,高高地举起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复兴的大旗,在短暂的时间内就把中国电影的新浪潮一波一波的推向世界。从此,世界认识了中国电影。各种国际大奖纷沓而至,令人眼晕。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改写了中国电影史。
面对他们的作品,褒贬之词争得举国上下一片口水。
那时,我是坚定的鼓吹他们的。在各种埸合,我摇唇鼓舌、穷尽辞汇地叙说着“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巨大冲击,呼吁人们不要棒杀,也不要捧杀。那时,我不是不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完全不是报刊上、社会上的攻击言辞所说的什么“专门暴露阴暗面”、“专门表现愚味落后”之类,而是他们在艺术上的严重缺失。但是,那时是不适合说的,因为他们在艺术上正风光无限,也正开始目中无人的时候。现在是否适合说,也不见得。因为时间毕竟还短,也因为新的一代领军的人物还没有冒出来。
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引发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大喷发。由“电影语言现代化”的争论开始,到提出“电影与戏剧离婚”,再发展为“炮打谢晋模式”,最后喊出“与传统观念决裂”,一浪高似一浪。此时,被批、禁的影片以及外国影片犹如决堤的洪水淹没整个中华银幕。西方的电影理论借着我们的“开放”也趁机占领市埸。有人卖力的贩卖起“情节淡化”的观点,鼓吹影像形式的唯美理论。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当时正在北京电影学院里学习的张艺谋和陈凯歌等后来成为“第五代”的年青的电影人。当着他们在1983年毕业走上影坛的时候,很快便把他们受到的熏陶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
由上面的叙述即可以看到,第五代接受的是世界潮流的冲击,缺失的是传统的链接。有位博友在我对《无极》的评论后边留言道:没有内在的精神,从注重形式走向了纯粹形式 。说得极对。这就是整个“第五代电影”的缺失。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的理论偏颇,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偏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的时候种下什么,秋天的时候就一定会收获什么。绝对不会出现种下芝麻收获西瓜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