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学电影[四]
不知道正规的艺术院校怎么上课,反正我当年是野着上的。
为了让我们这帮伢子尽快找到电影的感觉,学校把我们驱赶进摄影棚,要我们当群众演员,切实体会拍电影是怎么回事。在那个年代,长影的片子很多,七个摄影棚还不够用,连置景车间、大食堂都挤出来改造成了临时的摄影棚。人员更是紧张得无以复加,经常是吃住都在棚里。那个时候真是电影的黄金时代。参加拍电影?那一定好玩吧?其实,当群众演员“堵镜头线”苦着呐。我们当时参加了《刘三姐》、《冬梅》、《马戏团的新节目》、《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许多影片的拍摄。看电影的时候多痛快呀,一个小时完事了。拍电影时可就太枯燥了,半天也拍不了一个镜头。开始的新鲜好玩,很快便被无聊无柰的情绪所代替。老师看出我们的变化,也不说话,就是往门口一坐,谁想逃也逃不出去。不过,在厂内的后院外景区拍摄时他就看不住了。我就曾经胜利大逃亡过几次。跟了几部戏,老师才说:没意思了是吧?职业不是玩的。你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开始可能是出于兴趣,然而当你真正干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凭兴趣了,要凭责任。把兴趣变为乐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你们必须从创作的收获中去体会。职业成为乐趣,那才是你应当具有的境界。
哇塞!原来如此呀。
再有,就是“社会实践课”。这个课与现在的“社会实践”不一样。老师让我们自己挑地方,工厂、农村、学校、部队、街道,都行。每周的周六自己到那里去“上课”。咋上,老师却没讲。这个课很奇怪。开始我们以为就是玩去了。还真的痛痛快的玩上了。过了一个月,“实践课”老师问我们:在你去的那个地方,今天你看到什么了?今天跟昨天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我们全班同学没一个不是大眼瞪小眼地答不上来。老师火了:在别人看来,你们是在玩;而在你们自己,就应当是观察,是体验!你们玩得起吗?!生活,看起来今天与昨天一样,可是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不是在重复昨天。对于“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与你、你与他,你们互相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吗?我们说不出来,也找不出每天的不同,找不出每个人的不同,更找不出它们不同在哪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自知没理,只有不吱声,低着头听他吼叫。这还不算完,他又出了一个题目,让我们写长春的景物,要求必须是让从未到过长春的人一看就留下深刻印象,你写的是长春而不是别的什么城市。完了,又挨整了。不用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写的合格。因为我们对眼前司空见惯的一切并没有任何印象,那么还谈什么描写和提炼呢?这一下就把我们都整老实了。知道了我们上“社会实践课”的目的是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搞艺术的人,“玩”也是不能白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