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亲密关系是:有话我就能对你说 | 原创

标签:
婚姻情感 |
分类: 心理 |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专业平台
预约心理咨询 学习心理课程
请添加微信13552393845
文 |
事实上:每段关系,都会经历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亲密的过程。不熟悉到熟悉很容易,但只有极少的关系,能从熟悉到亲密。
1.不熟悉的人:每天都如初恋
电影《初恋50次》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花花公子亨利对露西一见钟情,并迅速坠入爱河。亨利与露西相约第二天一起用餐,但第二天见到亨利的露西,却如同见到陌生人一样……
原来露西患上了短期记忆丧失症,记忆永远停留在车祸前一天。但遇到了真爱的亨利,并没有就此放弃,哪怕露西的父亲极力反对。亨利用尽各种招数,使露西每一天都能重新爱上自己。
亨利和露西最后结婚了,还有了孩子。亨利带着露西出海,去完成多年想要实现的梦想。每天从睡梦中醒来的露西,会看一遍与亨利的经历的录像,然后与亨利深情相吻……
露西和亨利的故事,之所以唯美动人,除了亨利坚持不懈的爱以外,那就是我们内心总是渴望每一天,都能活在最初相遇时的那种浪漫之中。
那个时候,我并不了解你;我不知道你有哪些坏习惯,也不必为此生气;我也没有任何与你的痛苦的记忆,使我每次和你吵架的时候,都能翻旧账;也没有对未来的期待,这样就不会无穷无尽地索取你……
当我们刚刚进入一段恋爱的时候,不熟悉的关系使我们既没有过去可以纠结,也没有未来可以着急。在不熟悉的关系中,既不必活在过去,也不必活在未来,就像亨利和露西一样活在当下就可以了。
小刘和鸣鸣复婚了。当时离婚的时候,是因为鸣鸣坚定先生小刘出轨了,吵得无可奈何之下二人便离了婚。可离婚不久,鸣鸣就后悔了,鸣鸣觉得自己还深爱着丈夫。在鸣鸣的软磨硬泡下,二人复婚了。
当大家都以为小刘和鸣鸣经历这件事以后,会更加珍惜对方,然而两人依旧争吵不断:小刘说,“她现在看电视或者新闻,如果有出轨的剧情和事件,都会再把我骂一遍。唉!”鸣鸣说,“出轨的人,不值得原谅,但我却选择了原谅你!”
小刘和鸣鸣的生活,就在“翻旧账”中循环度过,一遍又一遍体验着“创伤”。如果鸣鸣能和露西一样,活在“失忆”中,会不会和小刘从此就能过上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呢?
既然不能原谅,就不必在一起;既然在一起了,那就选择“失忆”吧。
洋洋和小白,就是典型的“失忆型”夫妻。夫妻俩偶尔也会吵得面红耳赤,不过反而越吵越恩爱。
后来好奇地问了他们,为什么越吵反而越恩爱,原来他们夫妻一直有个原则:不翻旧账。
不熟悉的关系,之所以能唯美、浪漫,那就是没有旧账可翻;不熟悉的关系,之所以唯美、浪漫,那就是没有过去的怨恨勾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不熟悉的关系,之所以唯美、浪漫,那就是可以仅仅享受着当下。
如果,在一段熟悉的关系中,我们能持有“不熟悉”的模式,不翻旧账,不活在过去,不对对方固守着成见,像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抱着好奇的心态,去了解对方,欣赏对方,是否可以破除长久关系,比如七年之痒之类的魔咒呢?
2.熟悉的人:为什么我越来越讨厌你
世间万物,都是自己的镜子。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是因为在那个人身上,你看到了不能接纳的自己。
小许不爱回家,每次回家都要跟爸爸发生争吵。小许从父亲家回来以后,像以往一样开启了抱怨模式。
“当时电视里在讲一个研究生的故事,我爸顺口就对我说道,以前的人考研究生多么辛苦,你考的研究生就像白捡的一样。”小许伤心地说道,“我考的研究生哪里白捡了,我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哪里容易了!”
“我听了很生气,他(父亲)看我很生气,然后说研究生怎么可以生气!我听了简直气炸了!”小许继续说道。
“‘白捡’和‘不准生气’给了你什么感觉?”我问道。
“什么叫白捡啊,‘白捡’让我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生气了还‘不允许’生气,我能不生气么!”小许看起来很激动的样子。
“你觉得自己有价值么?你允许自己生气么?”我问道。
小许听了沉默了很久。
“你是说,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爸爸用‘白捡’这个词语的时候,就能刺痛我?”小许有点恍然大悟的样子,“你是说,‘研究生怎么可以生气’这句话之所以刺痛我,是因为我自己平时也不允许自己生气?”
“你觉得呢?”我反问道。
“每次我生气的时候,其实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责备自己——‘你怎么可以生气呢?’‘你怎么能这么幼稚呢’”小许看起来平静了许多。“其实我一直很自卑,无论做多么好,都没有真正认可过自己,我心里总有个声音——很多人都能做到,我做到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我对赞美自己很吝啬。”
小许在看到自己之所以生气,是由于自己内在的模式引发的时候平静了许多。我继续问道:“你觉得爸爸当时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他心目中学历很重要,所以他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他也害怕我不高兴,害怕面对我不高兴,所以才说我‘不应该生气’。”小许叹了口气说道。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情绪是别人引发的。其实外面的人,都是自身的一面镜子,照出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样子真实的匮乏。
当关系越熟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对自己的厌恶感,投射到对方身上:要么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对方的引发的,是对方的过错;要么觉得,对方说话待人有问题。
其实,情绪是自己引发的,来自于自己的内在模式;其实,你讨厌的对方的那个部分,是你不能接纳的自己的那个部分。
责备对方,比面对自己容易多了。
“我不愿意面对父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父亲易怒,这让我感到害怕。”小许继续说道,“但我发现,我自己也容易发怒,所以,我不愿意接受父亲易怒,其实是因为,我无法面对易怒的那部分自己。”
在熟悉关系中,我们把所有的对自己的严恶,都投射到了对方之中。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这个“地狱”般的痛苦,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有多讨厌自己,就有多讨厌身边的人。
3.亲密的人:能分离和独立,才能亲密
亲密,意味着,一部分的自己消融,与对方融合在一起。但这个“消融”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学会独立和分离。
分离以后,才能融合在一起。不能分离的融合,不是亲密,是共生。
简单来说:
亲密:是两个独立的人,发展出来的一种连接关系;共生:并不是独立的基础,实际上,是一种寄生的关系。能不能分离和独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段熟悉的关系,是走向亲密,还是走向共生。
分离和独立,最简单的一个途径,就是情绪上的独立,简而言之:你的情绪,你负责。我的情绪,我负责。
你的情绪,你负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要学会放下对身边人的情绪责任。
“跟妈妈在一起,妈妈总是在抱怨,抱怨生活中的各种不满。”柳柳苦恼地说道,“每次她抱怨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尝试去帮助她。”
“我用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去帮助妈妈,但是最后妈妈还是打回原型,回到继续抱怨的模式。”柳柳看起来苦恼极了。
“妈妈抱怨给你什么感觉呢?”我问道。
“压力。”柳柳说道,“妈妈每次抱怨,我都有种自己这个女儿不够好的感觉。如果我做得好,妈妈就不会有烦恼了。”
“可是我尝试帮助她了呀!但她每次都回到原状。我的帮助,对她来说,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柳柳激动地说道。
“听起来,似乎妈妈并不需要你的帮助呢。”我说道。
柳柳停顿了一下,看起来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激动地说道,“你是说,是我无法接受妈妈‘受苦’的状态?天啦!我一直在为妈妈的情绪负责!”
抱怨者,其实不愿意改变。抱怨者所需要的,是将自己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处境中,这样自己则可以不必对自己负责。
抱怨者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也就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一个受害的处境,一个拯救者,这样,抱怨者,就可以安处其中,自得自在了。
母子、母女常发展出这种模式。每个孩子心中,都极其的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导致子女极容易变成对父母的拯救者角色。
但是我们从一个孩子长成大人,最重要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学会找回自己的界限,学会放下对身边人负责。
就如同柳柳的母亲,通过抱怨给柳柳,柳柳做拯救者,而不是自己面对自己的情绪和人生问题的时候;柳柳,也通过成为母亲的拯救者,而可以逃避不必去面对柳柳自身的问题。
亲密,不是越过自己去帮别人。更不是通过帮别人,来逃避自己的问题。亲密,先要学会分离,没有分离的亲密,是不存在的。
4.小结:
不熟悉的关系浪漫且充满幻想,让人迷恋、遐想;不熟悉的关系,既没有过去可以纠结,也没有未来可以着急,仅仅是当下而已。
如果我们能面对熟悉的人的时候,像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一样,对对方充满好奇和欣赏,而不是固守对对方的成见,关系将变得奇妙且有趣。
如果我们能面对熟悉的人的时候,能够知道,我们所喜欢的对方的优点,或者缺点,其实只是自身内在的写照,我们便能在关系中,不再做一个抱怨者。
如果我们能够亲密,能够对自己情绪负责,而不是寄生,那我们在关系中,既能获得爱,也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