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年pi的心理分析

(2012-11-26 01:03:47)
标签:

少年pi

李安

电影

中年

俗话说“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少年pi的奇幻旅行》中的中年pi对小说者说:我把故事交给你了,那就是你的故事了。不 错,我们是坐在一个电影院里,但在我们各自世界里演绎的这个故事也许会有非常不同的味道或者说意境。我之所以说这些主要是为自己免责,避免不必要的攻击: 你太武断了,这根本不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的确,我只是借着这个电影表达我的另一个故事的版本,正如电影里主人公所说的那样,你喜欢哪个版本,你就选择 好了。反正船翻了,人亡了。

 

    那么我为什么单单选这个电影做影评呢?因为没有比这个电影更适合心理分析的了,它的高度象征性和意象性让我们可以任意投射,反复诠释,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以给我们思想非常自由的空间驰骋,它叙事中有大量的留白,但不空洞,足以让我们有很多可以填充的部分。
 
    我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假如,我们把中年pi看成一个来访者,而那个登门造访的加拿大小说作者是心理咨询师的话,那么他们进行的其实是一场心理咨询。如果我们把这场奇幻的旅行看成pi的一场梦境的话,那么无疑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解读。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其实也是李安的梦。比较一下《色戒》和《少年pi》,我们会发现这两部作品中巨大的差异。我认为《色戒》是李安作品中的异类,它有非常 锐利的疼痛,这种剧痛一直无法消散,甚至到了剧终,都沉湎其中,它的主题是关于信任,关于强烈的联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深藏着巨大的秘密在一起,然后以 一种剧烈的疼痛的方式卷入在一起,做爱是如此的惨烈而绝望,沸沸扬扬的做爱片段,虽然高难度,但我没有看到性爱的欢愉,更像是临死前的挣扎。我看到了李安 的另一面,他的锋利的残忍的和冰冷和无尽的黑暗孤绝的一面,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永恒的。之前我能看到一些寒光的闪耀,但都裹挟在厚厚剑鞘里,被温 润地包裹着,用缓慢的步调,抵消掉它的锋芒。但是《色戒》,他拔出剑来,也许因为它的能量太黑暗,所以两岸三地都把目光集中在情色的部分上,但是这样的情 色毫无色,只有戒,看到他们翻滚在一起的时候,你没有性的感觉,只有死亡的感觉。也许他表达的太孤绝,所以大众基本上选择了隔离和回避,回避里面如此绝望 和黑暗的部分,用一种群体的狂欢覆盖了李安想要表达的伤口。
 
    其实在《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的哀伤已经有些端倪,但我认为整个电影有些文艺青年的气息,哀伤多少还有些拿腔拿调,章子怡的攻击性还呈现出年轻人的一种朝 气和挣扎,但是她的挣扎是没有方向的,如果说这是李安的第一个梦的话,那就是李安试图用一种回锅的方式,试图用年轻的自己替换掉已经苍老的自己,但这种替 换最终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年轻的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一种整合,而不是自戕。这就好像一个中年人忽然开始开超级跑车,拼命泡妞,穿年轻人的衣服,或者去 征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最冷的地方等等。他做的就是想要用一种重走青春路的方式来覆盖住自己的“李慕白”。“李慕白”代表着认输、认怂、臣服于命运、消 隐、太阳落山,重归自然,可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立刻做到这一切?尤其是在你还有力量的时候?一个中年人的内心往往就是在进行着这场战斗,一方是年轻的自 己,一方是颓唐的自己,年轻的自己有毫无理由的激情,年老的自己有毫无理由的颓废。《卧虎藏龙》就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中年的危机没有解除,而却是一种两败 俱伤。
 
    于是这个中年男人不再有力量去上演一场在竹林里的飞来飞去的打斗,这些打斗太有表演性,以至于有些矫情,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其实不是没有愁,而是我们用来表达的方式太花哨,以至于这种方式其实在压抑了我们那些的那些黑暗的部分。
 
    而当我们发现用“文艺腔”不再能搞定的时候,那些阴暗的部分就不可避免地露出来了。于是你看到了一个黑暗色调的故事《色戒》,它就是一个伤口。一个男人是 人人欲杀的恶人,他用痛苦的方式折磨着好人,他无恶不做,但因此也彻底孤独,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去了所有真实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这时候一个想要杀 死他的女人出现了,他任意性虐待她,她却似乎得到了欢愉,这是一种强烈的共情,因为这种强烈的攻击在这个男人的内心是无时不刻的进行着的,我们鞭打着自 己,然后爱那个被鞭打的自己。我几乎想武断地说,也许着就是温厚的男人内心深刻的惨烈。这一男一女因为痛苦连接,也在地狱中一起消亡,这也是一个一起消亡 的解决,两部电影,都是有两个深深连接的一男一女,两个人都因为无可避免的攻击性而双双消亡,拯救者也同时是灭绝者,彼此救赎也彼此灭绝,这让我想到人类 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型:母子关系,这种二元的关系是细胞,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复杂关系,我不是想要分析李安,而是说从这两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原始的信任感的 丧失和自恋的暴怒,这些都是非常原始早期的伤害,或者说是一个人一生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我不能相信这个世界有人可以依赖,因为我不知道奶汁是奶汁还是毒 液。这个根本的伤害来自口欲期,很多人都活在这个基本的假定都遭遇挑战的主题里,于是在这个原型被打开的时候,就会一次次呈现这个场景,因为我不能确信 爱,所以我会与那个爱我的人同归于尽,因为没有了爱,我就会死,而我跟爱我的人一起去死,会有一种终极的融合,我通过死亡和她有了连接,也获得了永恒的确 信。
 
    那么到了《少年pi》我们看到了什么?少年pi出生于一个非常“万物有灵”的世界,他和哥哥有着非常不同的“角色”,就像我们家里大多数哥哥一样,pi的哥哥一般都是家里的“超我”的代表,承担一个家庭的种种价值观,负责认同这部分的功能;而pi则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本我”的角色, 或者说他负责承担家里的种种不能承认的部分,也就是“反认同”的部分,他的名字如此诗意,是世界上最纯净最自由最纯粹的意境,但这个名字在它有诗意的同时 也会因此有了恶名——小便。诗意的名字和肮脏的名字,同时加诸于pi的身上,这就是pi一生命运的写照:他的父亲是理性主义者,他觉得自己是新派印度人, 是科学拯救了他的命而不是古老的印度医学,也就是说他对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巨大的不认同感,但他在和pi的相处过程中时时刻刻给人一种充满敌意和威胁 的感觉,他有一种强烈的攻击性,强烈的愤怒,我想他愤怒的也许不止是印度的文化,也许更多来源于秉承文化的父母,他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一个法国游泳池的名 字,却在印度的学校里被人视为小便,就如同他秉承科学的主义在印度遭遇的下场一样,他要求pi也和他一样对抗这样的世界,和他一起作战,分享这种孤独感, 他让pi亲眼目睹猛虎吃羊的过程,也许就是他在重演自己过去的悲剧:他说不要被这些灯火迷住,社会是很险恶的。也许小时候他也遭遇过这样的过程,他信赖的 父母,以某种方式背叛了他,几乎要了他的命,最终,他被异域的文化拯救了。于是他想要愤怒地扯断自己的根,因为那个文化甚至是他自己的父母在给他爱的时 候,也给了他毒药,他想要换父母来得到爱。否定自己的父母其实也就是在某程度上在毁灭自己,因为我们人生最早期的关系的原型就是以父母为模本制造的,我们消灭了这部分也基本上等于一种自杀,我们不再有自己的感觉了。因为这种感觉早已深深印刻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的一切枝杈都是由这个根生发出来,现在要连根拔去,移植到异域,那无疑于一种自杀。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有一种熟悉感,那就是李安前两部电影的主题:乳汁和毒液又在这里出现了。而离开父母寻找新的依靠,其实是一个人长大的过程。
 
    而pi呈现的是个教派就信的过程其实是弥漫在这个家庭从潜意识里“父母的虚无感”的表现。因为父亲否定了自己的父母,所以父亲也是丧失了自己做一个父亲的 根基,同样妈妈也是被自己的父母所抛弃,pi代表了这个家庭的“丧失感”,他的名字的命运是一种失整合状态,犹如花瓶成了夜壶,这也代表着这个家庭的命 运,也代表着这对父母的命运,有趣的是,pi一方面通过科学挽救了自己在学校的位置,但另一方面他又可以公然在家里任意挑战父亲的权威,父亲很威胁地说你 听到了没有,pi却说,我要参加洗礼,此时哥哥和妈妈都笑了,这个家庭里,唯一能连接这个新派家庭和印度大陆的根就是pi。他在找各个宗教的时候,其实是 在为自己的父母和家族招魂。你甚至可以看到哥哥用打赌的方式把弟弟送到基督教堂,他被这个家庭视为探险者,寻找者,也是各种“小便”的夜壶,父亲和哥哥都 可以任意地嘲笑他,同时他也拥有了无限的探索的权利。
 
    猛虎门事件以后,他进入了潜伏期,但是这个家庭终于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了,他们要连根拔起,彻底融入异域的世界。耐人寻味的是,最认同西方价值观的家里的三个人最终在前往西方乐土的路上“被留下来了”,而非常“印度”的pi却最终经过西天取经式的锤炼后成功登陆。
 
     我想到了片中,pi对耶稣的日益喜爱,但他却始终不明白,让自己的儿子受苦,这算哪门子爱?也许某程度上pi也是耶稣,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留在天堂,而将他 留在人世上,饱受小便的折磨,这是为了什么?70年代家庭治疗学界提出了“派遣理论”,一个家族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家中的一个人承担某个任务,这种现 象被称为“派遣”。pi也是一个被派遣者,在潜意识里,这个家庭为pi进行了很多魔鬼的训练,从学校的小便门事件到吃饭的时候都要时时刻刻打击他,他似乎 在承担这个家庭的种种考验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力量,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饿其体肤……“他的名字就负责完成一个整合的任务, 把小便和游泳池整合起来;而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的名字也意味深长:它的名字其实是它的捕猎者的名字,捕猎者的名字是它的名字,它的名字本来叫口渴。也许 pi的名字其实是父亲的名字,父亲的名字其实是pi的名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轮船上,pi才明白其实最不想离开印度的是父亲。
 
    投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往往会选择把自己不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其他人身上,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获得安全。父亲说,我们要像哥伦布一样,pi的回答是,可是哥 伦布其实要找的是印度。其实父亲要找的,不是科学,而是他无法接受的印度,我们无论如何激烈的否定我们的根,最后发现,我们的否定其实只是换一种方式回到 母体。父亲想要扼杀自己对父母以及父母之邦的爱和依恋,但最终却让这股爱更强烈的燃烧,因为他把种爱移植到自己的儿子身上。父亲不想要的,其实是儿子的, 儿子想要的,其实是父亲的,父子之间就是如此共生的。儿子对印度的眷恋其实也是父亲无法接受的,但却拥有的。父亲对儿子强烈的愤怒,其实也是儿子最不想但 却真实存在的——对父亲的愤怒。
 
    ”猛虎门“事件其实在某个意义是象征,象征着代表着父亲对儿子的杀戮,正如猛虎一口咬死了的不只是一只羊,而且也是儿子的灵魂。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正如父亲在对自己的父母的文化报复一样,儿子那一刻也被赋予了对父亲的复仇的使命,而这个命运的下达者来自父亲。
 
    所以那一刻,猛虎成了父亲,也成了儿子。
 
    当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pi要离开印度了,但此刻,他需要做的,正是当年父亲给他的指令,像猛虎一样扑向小羊。那船上的宾客,已经有了两个版本了,我可以再加上一个版本。也许那船上坐的,就是他的一家人。
 
    斑马,如同被父亲阉割得很彻底的大哥,鬣狗如同充满了攻击性的父亲,而猩猩则如同有时认同pi的母亲。注意,鬣狗从未在之前出现过,如何就称为船上一员 了?他却在船上称王称霸,有意思的是,此时他居然和猛虎共处一个帐篷下,如果这是一个梦,我们就可以了解,鬣狗和猛虎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就如同父子的共生 一样,鬣狗吃掉斑马的时候,此时pi却很害怕,就像爸爸打大哥的时候小弟感觉到恐惧一样,此时妈妈忿忿不平,就像猩猩在鬣狗吃斑马的时候拼命叫一样,此时 鬣狗开始要吃斑马,此时pi开始找到了保护者,开始支持妈妈,妈妈打了鬣狗以后,眼睛望向pi好像浑然不觉危险的存在,因为此时作为妈妈最担心的就是自己 的孩子。别忘了pi在猩猩上来的时候,问她你的儿子呢?在这个家里,妈妈是摇摆不定的,就像餐桌上的对话一样,一开始是支持pi的,后来慢慢地又支持丈 夫,然后pi反叛的时候又用笑来支持pi,还记得在猛虎门事件中,她试图保护pi但父亲却说这是我们父子之间的事情,于是她就无法保护pi,而让pi暴露 在伤害中也许那个斑马也可以是pi,一切就好像是重复着猛虎门事件。而鬣狗吃斑马和猩猩,你也可以理解为,鬣狗和斑马和猩猩融为一体——进入他的肚子里 了。此时,pi就如同站在猛虎门前,爸爸说,这是我们父子之间的事情,那一刻,虽然有妈妈和哥哥,但妈妈和哥哥都被爸爸“吃到肚子里”,成为他的一部分 ——虽然是以一种非常不情愿的方式——于是父子之间的决斗重现了。注意当pi怒吼着我要杀死你的时候,猛虎才忽然如梦方醒地出现。
 
    但此时,也许就是已经是青春期的儿子对中年爸爸反抗,这是多年以后,儿子对爸爸的answerball,爸爸在告诉儿子,这个世界不再有真正的灵魂,只有强与弱的杀戮,那么儿子认同了爸爸的最好的证明,就是杀死爸爸,以此证明爸爸的正确。所以这是一个俄狄浦斯式的主题。
 
    儿子终于做了当年父母做的事情:彻底斩断和自己父母的关系,杀死和父母的一切联系。而用这种方式决裂的后果就是成为一条漂泊的船,当他遇到大轮船的时候, 甚至没有人救他。这让我想到了猴群的规则,一旦一个猴子在王位挑战赛中失败,它就要被逐出猴群,孤独而死,不再有其他猴群接纳它。
 
     一个人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根基的时候,就像浮萍一样飘荡,俄狄浦斯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他发现了悖论,那就是彻底斩断了父母和自己的联系以后,自己也就失去 了根,也就失去了意义,他刺瞎了自己的眼睛选择否认的方式来了此残生。因为失去根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中看到。
 
    所以你可以看到首先pi在船上大叫:对不起妈妈、爸爸、哥哥!他接受了这个家庭的派遣,杀死了全家——在精神意义上,或者说背叛了全家——杀死了自己在家庭的存在——他会有强烈的内疚感,我们有内疚感往往因为害怕失去关系。但最终他还是失去了关系。
 
     这种巨大的丧失,如同你在海里没有了水,没有了食物,你将饥渴而死。于是猎人和猎物、口渴和游泳池、小便一样的处境和绝美的风景,这些极致都推到pi这里 来完成,他被家庭赋予的任务——整合所压倒。他必须代谢这一切,否则就会死于这种张力之下,你可以说他的奇幻旅行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象征,我们都在海上漂 泊,在精神层面的生与死之间挣扎,我们必须要完成上一代人交给我们的任务,整合那些无法整合的部分,我们最终发现,我们的困境就是和我们的内心的猛虎相 处,注意这只猛虎既是我们自己的自体,也是我们的客体,也就是说,猛虎既是爸爸也是pi自己。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在故事后面,中年pi反复感谢的是自 己的爸爸,没有再提自己的妈妈。
 
    或者说这个故事是父子之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关于一个人和自己相处的故事。我们能否驯服我们内心的猛虎?猛虎看着海面,海面下是动物园的动物然后是妈妈的面庞最后是沉船,那么遥远,这是无可挽回的丧失,丧失的不只是自己的父母而且也是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pi最后绝望的时候,来到了人形的岛屿,这个岛屿也是极致的无法整合的,白天是生命的栖息地,夜晚是生命的坟场,pi来到的是他的家族的原型所在,这 个家族里有充满生机的部分,也有充满死亡的部分,有滋养人的部分也有毁灭的力量。这个岛本身是孤绝的,同时也无人知晓,这个岛上有很多非洲草原上才有的狐 獾,如无数翘首企盼的婴儿或者母亲,这个岛屿也是失整合的,pi此时来到了整个派遣的力量的核心,他有了最深的领悟,如果他认同了这个岛屿,最终他会被这 个岛屿同化,如同他的哥哥和父母一样,只剩下一颗牙,尸骨无存,被强大的家族的命运的力量所吞噬,甚至被文化的力量所吞噬,这是一个吃人的岛,也是孕育生 命的岛。pi说他记得离开印度的一切,偏偏和阿南蒂分手的画面却没有,那是因为他没有真正道别,直到他把阿南蒂给他系的红绳——已经被岁月洗白系在这个家 族的根上,他才真正完成了哀悼,对文化的哀悼,对家族的哀悼,他也认同了这个家族,他也从根部汲取了力量,但同时他也成为这个家族的哥伦布,去到另一个时 空去开枝散叶。如同这个浮岛一样,当年它也是痛苦地和大陆分开,有了自己的天空一样。除非你像婴儿一样永远生活在母体中,白天被哺育,晚上被杀死。如果你 想要另外的世界,那么你就必须要前行。
 
    那么为什么人形岛屿反而给他补给了?所谓“爱到绝处便逢生”,一旦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挣扎以后,我们就和我们敌对的猛虎实现了和解,人与虎相依在一起,我们不再争斗,而能共情彼此的痛苦,这就是希望的开始。
 
    此时他也和猛虎一次去死了,但和李安前两部作品部不一样的是,这对死的主人公活了过来,而没有以死亡为终结。
 
    也许李安表达的是我们不再挣扎,而实现了对命运的臣服,我们认同了我们过去反对的,我们理解了过去我们恐惧和仇恨的,换句话说我们放下了,说得如此轻巧,但其实是一个多挣扎的过程,要经历多少次死亡?
最终他抵达了彼岸,他反复说理查德帕克没有回头,是因为哀悼已经完成,他内心的老虎已经真正内化到这个全新的世界。和他完全融合了。正如中年pi说的那 样,他坚信理查德帕克的眼神中有一种情感,而他也反复说谢谢爸爸给他的一切,让他活了下来。那一刻,父子之间完成了分化,也在真正意义上彼此融合在一起。 当然这种融合未必那么完全,因为最后他提供的还是两个版本,在这个电影里,有太多一对对出现的东西,甚至pi出生的时候,都有一个巨型蜥蜴的死亡,爸爸和 妈妈济,黑夜嘴里的宇宙、还有之前提到的很多对比和极致的对立,包括这两个版本,这说明pi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他只是初步让猛虎和羔羊之间有了一些情感 的联系,有了初步的整合,但现实与虚幻,真相与内心,外部与内部这些任务,也许只能留给下一代,一代代地完成了。
 
    我喜欢pi最终的话,我把故事交给你,怎么写,由你了。这是一个升级版的父亲,他不再是pi的父亲那样失去了自己的根,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pi拥有了 自己的故事,他也必须将很多“任务”“派遣”给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的态度不再是父亲说的那样:你必须接受我的故事,他的说法是:这个故事是你的了,怎么 写,随你了。
 
    从这一点来说,也许就像“阴阳”一样,我们也许永远不要奢望由整合完毕的那一天,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呈现这样的态度:我给你我的世界,怎么变成你的世界,由你来决定。
我把爱交给你,你怎么用这份爱,由你来决定。
 
    我看到了pi最终和自己的父亲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李安在这部电影宣传期接受一篇采访的标题是:我度过了中年危机。我想,如果把《卧虎藏龙》、《色戒》和《少年pi》看成是中年三部曲的话,那 么我可以说李安也许真的初步完成了中年的任务,他愿意接受妥协,给自己一个更舒服的人生的诠释,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他的解释改变了。而我们的中年就是要 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一个中场的总结,我们如何诠释我们自己的小半生?所以有人说,宗教和哲学是拯救中年危机的良方。此言不虚,我们的真相在我们内心深 处,我觉得我试图将这两个故事整合在一起,完成第三个故事的版本本身也是一种虚妄的举动,因为这个故事足以有无数个版本,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似乎意犹未 尽,也许中年危机只是一个开始,它还有中年时期的辉煌的美,如果李安到了老年,也许画面会更冲淡一些,更悠长一些,李安爱说“意境”,这个“意境”还是稍 显甜一些。换句话说,它的转折还是有些突兀和猛烈了,以至于我会怀疑,这个中年的危机的解决只是无数反复中的一次,它可能还不是真正的解决。
 
    最后想说的是:中年的意境,真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