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的“屎尿屁主义者”:控制是爱吗?

(2012-08-30 11:24:02)
标签:

感情

婚姻

情感

男人

不出所料,我上一篇没有“爱恨情仇”故事的文章没有被推首页,也多少影响了我心情,不过更重要的是最近的确没有太多心情写文字,写字是需要心血来潮的。原因?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我的“超我”都不好意思指责我拖着不写了。

闲言少讲,文入正题。上一篇我们谈的是一种“饥饿感”、甚至“残缺感”和“空虚感”,往往有这种感觉的人处于一种耗竭感中,因为他们的“食物”来源是外界,他们对环境与他人的需要是一种“掠夺”式的“榨取”,他们往往会需要进入一种“非常确定的”关系中,在拥有某些身份以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索取,因为“师出有名”了。往往这样的身份被称之为“丈夫”、“妻子”、“男女朋友”或者“父母”等等。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谁谁谁,但如果你有孙悟空的“火眼真睛”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一个吸奶的婴儿罢了。

如果婴儿吸饱了奶以后,会做什么?该拉屎了。拉屎和吃饭是相反的一件事,如果说不停地“进货”可以形容一种人的话,那么也有一种人会把“出口”这件事当成一生的主题的。

和吃饭不同的是,拉屎拉尿有两个特点:1)这件事不求人,完全是自己自发的2)这件事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嗟来之食”。3)它的主要感觉是“控制”,当然你的嘴巴可以决定吃还是不吃,但无论吃还是不吃,你吃的东西都是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吃饭是一种“解构”、“破坏”,它带来的是一种“价值”的毁灭。但拉屎却是一种创造,带来的是一种“价值”的形成。有人看到小孩会用手触摸屎尿,甚至去尝,会感觉到非常恶心,但对小孩来说,“众生平等”,他们甚至会对自己的“产品”感到好奇乃至“骄傲”。其快乐不亚于诗人忽然找到灵感,科学家忽然发现规律,妈妈终于产下婴儿。这些快乐的原型都是“拉屎”,拉屎的快乐=憋着的痛苦+控制感+释放的快感。如果你去掉拉屎换成“幸福”二字,也似乎可以成立。

有的婴儿会坚持到自己的家的马桶拉屎,这就是一种控制感,控制感带来一种自我感,因为是“我”在控制着“时间”、“地点”、“出货量”等等。这种控制感带来一种全能感,对身体的控制感是人类成为人类的开始,它是我们做任何事的起点,意味着我们做事情不在单纯依靠反射,而是可以经过加工,忍受过程,接受挫折,最后赢得胜利。

这是人出生以来第一次胜利,我们的身体可以由自己控制,而不需要他人来扶持。

但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出生后的第二到三年)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的爱,有可能他就会停滞在这个充满骄傲的“控制”的世界。

如果一场情感危机发生了,一个人最痛苦的是丧失,你要问他她,你丧失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我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了爱,心是空的,人感觉就到虚无,那么你知道他是爱的“吃货”,没存量,要别人喂。但“屎尿屁”主义者会告诉你:我最痛苦的是丧失了安全感,你再问,什么安全感,如果是我感觉到空虚,那就还是“吃货”,如果她告诉你,我感觉到自己失控了, 一切都乱了,忽然之间,我的世界乱掉了,我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没有意义了,而且最痛苦在于他对我不诚实,他为什么要骗我,我要抓住他,您教我一个办法,可以让我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已经派私家侦探跟踪他了,我做什么可以赢得他的心?然后拿出电话记录单和很多对爱人的种种分析笔记和你一起研究“战略”“战术”。你会发现她似乎在和你合作搞一个项目。

所以“控制型”的人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貌似是最有“情感”的,比如侍奉公婆把屎把尿,照顾孩子无微不至,对生活热情似火,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工作也上进积极。但这一切不是真正针对他人,而是针对自己的内心的“完美标准”的,所以她会在对方出轨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全世界人都说我好,你凭什么背叛我。”那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做到了所有“三好学生”需要的评分标准,我已经答对所有的题,你为什么要给我不及格?

但爱情不是考试,它的标准答案没有客观标准,“控制型”的人痛苦就在这一点,因为试卷是对方出的,答案也是对方给的,而且答案还老变,它无法控制。

事实上,当你想要控制的时候,对方已经不再是你爱的对象,而是一坨“屎”,无论你给这坨屎装在多么美丽的礼盒里,对方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没有得到一个人所需要的尊重、理解、抱持和温暖,反而感觉到一种无情的控制和支配。

也难怪,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严格的规矩里,他学到的第一个是尊重规则,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环境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尊重纪律,而不是尊重自由,尊重要求,而不是尊重爱。

在这个戒律森严的世界里,他们将真实的自己放在了潘多拉盒子里,视为洪水猛兽,这样虽然可以保护那些真实的自己不会被严苛的纪律刺到,但也隔绝了更真实的需要。他们成为社会的宠儿,适应社会的精英,但在私人生活中却容易一败涂地,他们也需要一败涂地,否则,他们就彻底成为一个“橡皮人”了——没有真实的感觉和需要了。他们对环境的控制也会让他们能力高于常人,但也会让自己很耗竭,因为控制环境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毁灭的事情。

时间久了,他们也越发害怕释放真实的自己,害怕这样的“幼稚”自己,会不会有人接受,因为大家都会觉得他已经是金刚不坏体了,对他也就更不客气了,但其实他是多希望自己得到娇嫩地照顾啊。

所以控制型的人,往往会找那些很容易随便生活的人,这些人的失控在爱的初期是诱惑,爱的中期却是危险。因为失控是控制型的人的最恐惧的,也是最向往的,于是他们一生都在走钢丝,在失控的边缘徘徊。

有人又该问,怎么办?也许他们发现,在他们失控的时候,始终有一个人可以接受他的时刻,这样,他可以学习着对方对失控的接纳,然后慢慢也可以接受自己失控的恐惧。

一个孩子不担心把屎尿拉在便桶外面,会导致失去父母的爱,也许他就可以少一些控制,毕竟只要肛门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面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度过这个时期,否则,他们就会为了赢得爱,而一生控制。

如果想了解这样人,参照日本人和德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