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钱买骂”能解压吗?

(2010-08-24 11:42:34)
标签:

挨骂店

愤怒

宣泄

心理咨询

热线

猎奇

无聊

淘宝

骂人

受骂

精神疾病

伤害

情感


  当各种情绪的宣泄都可以明码标价时,“挨骂”的游戏性、猎奇性远远大过实用性、价值性。
 用google搜索“挨骂店”,你能得到43万多条结果,前面十几页内容基本都是今年8月份以来的新闻;在淘宝网上搜“挨骂”两字,会出现700个结果,店家揽客语中多数都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心理辅导”等字样。也确实有不少店主抱持“代人受骂帮助他人”的良好愿望,不过,这种“花钱买骂”的方式真能缓解骂人者的内心压力吗?对于挨骂者,付出的仅仅是听/看脏话的耳朵/眼睛吗?

 ■ 有人找“骂”

 店主有助人为乐的愿景

 25岁的淘宝店主“人和数码城”主营的是数码配件销售,推出“挨骂服务”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跟风行为,收费标准也非常低,一元一次,任骂,但仅限在旺旺上。

 推出该项服务后几天,他接待了三位顾客,第一位是“一个来‘钓鱼’的央视记者”,第二位纯属好奇;第三笔才是真正想骂人泄愤者。

 “代人受骂”的“人和数码城”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让那些不开心的人“带着想骂人的糟糕心情而来,带着不想再骂人的健康心态而去”。他的第三个客户因为失去亲人心情烦躁,他就跟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因为聊得好,也没有收费。

 挨骂者并无专业技巧

 另一个淘宝店主ning891010正处在大三暑假中,他成交了100多笔“挨骂”交易,每天都有无数人找他聊天,其中不少是记者。“有的是一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骂,等他们把火发完了,事儿也说清楚了,我再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劝慰他们。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无聊,纯粹发泄,没什么诚意聊心里事。”ning891010说自己被骂的时候会觉得郁闷,但会以“增长人生阅历、为创业奠定基础、结交朋友”等为由开解自己。

 “人和数码城”提供的挨骂服务分为“对骂型”、“幽怨型”(骂不回嘴)、劝导型等几种。如果有顾客选择“对骂型”服务后,为了“激起顾客骂的热情”,这位店主通常会在网络上复制一些带人身攻击的简单谩骂词汇抛给对方。在他看来,这些词汇是“轻松的玩笑话”,以此来“诱导客户先发泄怒气,再聊聊自己的问题。”

 买家评,“创意”多过减压

 “如果对方真心沟通的话,我觉得会对我的心灵起到升华和洗涤作用。”“人和数码城”说,“有时候客户只是觉得心情不好,并不是有心理问题,花1元就可以排解烦恼,我觉得是简单、方便、经济、保密、愉快的。”

 有的卖家3个月内成交100多笔生意,得到的好评多是“有意思”、“有创意”,基本上与“减压”无关。

 自从“钓鱼”的央视记者选择“对骂”服务后,与“人和数码城”产生了些误解,在央视新闻播出后,这位年轻的店主已经把这项服务彻底删除了。另一位挨骂店主ning891010说,学校开学后他也就“不弄这个了”。
 
“挨骂”店如隐性心理热线,无后援有风险 
  ■ 专家观“骂”

 ●卢悦,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绝大多数人对“挨骂店”抱持的是猎奇心态,其中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许占主要作用。当事件本身太吸引眼球时,反而淹没了(店主)原本助人为乐的初衷。对于挨骂店所具有的民间自发的心理咨询色彩,这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动机。

 因为,心理咨询讲求咨询双方的双赢,咨询的目的并不是获得宣泄的满足,而是在满足的同时获得挑战,是一种正向循环的开始。正向的循环,是要挑战极限,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并努力改变这种被污染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些店主能够不断成长,完善自己,得到更好的支援系统,最后将其变成一种社工组织,我对它会充满敬意,因为社会需要这些中立的社工组织来平衡两极,化解这种常规性的冲突和压力。

 但在目前情况下,这样的“挨骂店”的伤害性要大于帮助。因为在“骂”与“挨骂”中,你不知道跟你沟通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只是单纯去骂对方或与对方对骂的话,有些有人格障碍或精神障碍的人,会沉溺其中,如果缺乏操控能力,会被刺激到旧伤崩裂,甚至让人崩溃、自杀、去伤害别人。这种可能性在心理咨询中是一直存在的,也是每个心理咨询师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却防不胜防的。

 心理咨询这件事不好玩,也不安全,建议那些有纯粹助人动机的人,不要只凭一腔热情天真,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没有任何机制督导和后援的隐性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骂人”泄愤,将伤害性游戏规则层层传递 
  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中介组织,代人“挨骂”店的出现,凸显了社会压力到了无处释放的程度。“挨骂店”的出现和之前巫毒娃娃的流行没什么区别,只是将宣泄的对象由物转移到人身上。

 将现实中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不相干的虚拟空间里,这样的人多为“心理弱势群体”。这就像在日常生活里挨了老板的骂,就去骂服务员。或者和男友、老公吵架了,就将怒火撒在工作同事身上一样。这种偿还心理使得人们可以去踢乞丐、杀幼儿园的孩子、欺负更弱小的人。在这里,人们习得的是一种伤害性游戏规则“我被别人伤害了,我再去伤害另外一个人。”就像污水从上游来,被传递到下游,只是将污染转移,而非化解。骂人者宣泄完了后,仍然无法面对当初给自己伤害的人,只会将这种伤害再传递下去,最终可能传回给自己。

 据说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是因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迁怒到无辜的人和物身上,是一种成熟的美德。毕竟人是在批判自己而不是批判别人的时候得到真正成长的。

 

无责任的骂可能致瘾 
 ■ 记者问“骂”

 Q有人认为能通过咒骂去宣泄情绪就已经达到了效果,何况双方出于自愿,看起来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卢悦:能表达就是好事,但宣泄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宣泄,排出去后,自我恢复功能就能很好运转。另一种是沉溺性的宣泄,通过咒骂、哭闹在愤怒中的过度宣泄会让人沉溺其中。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通过咒骂和挨骂(来缓解心理压力),就像是在充满细菌的环境里给没有经过诊断的病人做手术。

   

“骂”会恶化骂人者的处境 
  Q你说到“骂人”可能会恶化这个人的处境?

 卢悦:举个例子来说,妻子跟你一起骂她出轨的丈夫,这时你跟着一起骂,骂得比妻子还要精彩。这个妻子可能会将在你这里操练熟悉的语言回家后再对丈夫说一遍。这对修复他们的关系有益吗?或者有的妻子在你面前骂丈夫,但是如果你陪着一起骂,她就会跳起来,“你骂我丈夫干吗”。“骂人”不是件简单的事,失控的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行为人不能处理的东西,超出了行为人的控制能力。“劝架”是需要艺术的。不是你有善良的愿望,就能帮助别人。挨骂店的店主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人的心理保持战战兢兢的敬畏感。

 
转移性骂人是在转嫁恶 
  Q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要了解那些骂人者真正的愤怒源头在哪里?

 卢悦:对。人的心理没那么简单,转移性骂人这件事并不好,这并不是从道德层面上的否定,而是对其转嫁恶的恶性循环的否定。骂人在某种环境里可能是一个药引子,对于那些无法表达愤怒的人,骂人是一种缓解方式,不能简单地去理解“骂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但当一个人歇斯底里骂另一个人时,当他将所有责任和错误都归咎于别人时,其实在潜意识里他指望对方去改正,对方是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改正与否并不受他控制,这代表骂人者本身无法阻止伤害自己的人一直伤害自己的“弱势”地位,甚至代表他是无责任能力的人。所以,可以通过引导对方骂或阻止对方骂等手段来获得了解他的愤怒源头的目的,然后再去探究源头问题,让骂人者本身去承担整件事。

 
无聊事后有不无聊的痛苦 
 Q也有很多人是出于好奇或无聊去光顾这些挨骂店的。

 卢悦:人们在无聊时做的事往往显露出我们内心的需要或解决某种需要的方式,也许这些无聊的人背后都有不太无聊的痛苦和压抑,只是它们被无厘头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社交或内省都能平愤
 Q对那些处在愤怒中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如果不建议他们光顾挨骂店的话?

 卢悦:愤怒来临时,人们常将愤怒转嫁出去,这是人们必要的防御方式,对我们处理危机有一定作用。就像喝酒喝太多就要吐出来,人们要将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吐出去,吐给人也好,吐给沙发也好,证明你这个人是健康的。

 但这只是暂时的处理途径,而非终极解决途径,否则发脾气这件事会将自己的路堵死了。我觉得在陌生人社会里,发展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身边的朋友、励志的书籍,与原生家庭发生联系,跟越来越多的人发生连接,心中的怒火就会越来越少,它们都是正向的引导力量,让我们开放心态,培养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当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时,很多矛盾就不是矛盾了。或者向内行走,不断内省,去挖掘自己内心的深度,完善自己。

 另外,对年轻人来说,很多时候,人生的伤害是必须的。年轻就是碰壁的过程,碰壁多了,就可以领悟很多,形成自己真正的知识系统,这是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教不会的。我们不可能没有伤害。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挨骂店的老板学习,他们有勇气主动去面对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