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管教野惯了的孩子

(2009-02-20 09:35:56)
标签:

儿子

亲子

教育

淘气

父亲

家庭

管教

控制

情绪

规矩

惩罚

孩子

权威

杂谈

卢悦老师:

    我儿子今年7岁,已经是家里的魔王了!每天我最害怕的就是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又如何闯祸!现在我只能常常请假到学校去找老师赔礼道歉,面对愤怒的老师,我很无奈
  
  卢悦老师:
  我儿子今年7岁,已经是家里的魔王了!每天我最害怕的就是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又如何闯祸!现在我只能常常请假到学校去找老师赔礼道歉,面对愤怒的老师,我很无奈。我知道,也许他这样和我们过去对他关心不够有关。他5岁前一直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我们在北京打拼,生活条件不好,一直没在他身边。现在我们在北京站稳脚跟了,就立刻把他接了过来。但也许是他在乡下野惯了,非常淘气,脾气也很大,经常跟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打得头破血流的。现在他又添新毛病了,只要我们一说他,他就尖叫,一叫就是十几分钟,简直能让人发疯。为此,我们很小心,生怕惹到他,对他百依百顺。而且我们心中对他也有愧疚,我们没有尽父母的责任,一直想弥补他。可是越是让着他,他闹得越疯,简直没法控制了,我真怕他长大了变坏。他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了?我们该怎么办?
  忧心忡忡的父亲
  
忧心忡忡的父亲:
  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婴儿因父母包裹太严,一块布遮挡了一只眼睛,后来医生发现孩子那只眼睛失明了。原来,孩子出生后几天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如果这时孩子的眼睛被遮挡,就失去了发育的最佳时期,最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失明。生理发育如此,心理发育也有类似之处。5岁前,孩子要发展的很多心理能力是和父母的陪伴息息相关的。但幸好,心理的成长错过了“关键期”仍然是可以补救的,当然付出的努力可能会更多。
  我想,孩子的问题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孩子需要适应的是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学校环境。他现在的困境和两个环境都密切相关。这个年龄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失去稳定的环境。你可以想象一只麻雀被人从鸟巢里带回家,它会害怕得不吃不喝直到死去。同样对心理发展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从老家到北京的这个变化太大了,对他来说,这就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事情。想象一下你们刚来北京时的心情,孩子的压力要比你们大很多,因为他的心理还远没有达到成熟。 本文来自KEKEBAR.NET
  我感觉,在你们家里,孩子似乎拥有成人的权威,他甚至可以让你们大气不敢出,他利用了你们的内疚,但同时也失去了边界感。如果站在只有地平线的沙漠里,你会感到恐慌,因为你失去了方向感,失去了控制感。而当我们在屋子里时,我们很确定,因为边界带来的是限制,而限制带来了安全。孩子在努力适应新世界,但你们没有给他边界,让他像一个沙漠中迷失的人一样,很孤单。
  有时你们会很迷惑,为什么明明已满足他了,为什么他还要变本加厉?其实对抗性强的孩子的思维是“过程取向”,而成人多为“结果取向”。你的孩子不在乎结果,更喜欢控制整个过程。
  对这样喜欢控制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夺回属于父母的权威,你们需要做到三件事:一是决定和孩子对峙的时机,孩子忽然哭闹起来,你该怎么做?千万别被孩子的挑战引诱,当孩子挑衅时,拒绝和他吵;二是决定对峙过程的内容。如果你想要孩子睡觉,孩子却转换话题,指责你昨天接他回家时迟到了,你怎么办?顺着他的思路辩解?答案是绝不回应他试图转移话题的企图;三是决定对峙过程中的情绪,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是个神奇的情绪大师?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让你崩溃,最终你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和他一起痛苦得无法自拔。所以父母在夺回权威的过程中要避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最终你要做到的是控制和孩子对峙的时机、内容和情绪,让孩子学习你处理问题的能力;父母的无能感,让孩子失去了模板,他们会更焦虑,更无助,你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强大和包容。
  其次,我建议你将爷爷奶奶接到北京住一阵儿,作为一种情感的过渡,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下接受你。当然在接二老之前,需要和他们沟通好,让他们理解你们希望他们扮演的过渡角色。让他们拿一些以前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或者被褥,这些孩子的随身之物都会给孩子带来嗅觉、触觉和视觉的安全感。
  在孩子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同时就要开始树立规矩,必要时给予惩罚。在孩子过分破坏规则时要及时惩罚,要建立一个对孩子有足够影响的惩罚系统。惩罚可以分为“合作性”和“非合作性”两种。比如孩子故意把碗摔碎,发脾气,父母会惩罚他去刷碗,这就是需要他配合的惩罚;如果他拒绝这个惩罚,父母将会把他的游戏机锁起来,直到孩子把碗刷干净,这种惩罚不需要他的配合。往往是“合作性”惩罚在前,“非合作性”惩罚在后,最好是两种惩罚方法相结合。

    有时惩罚也可以延迟,因为太及时的惩罚容易让孩子很快失去对犯错行为的焦虑,惩罚悬而未决,可以让孩子一直想着它,那滋味甚至比惩罚还难受。
  当然惩罚只是给孩子一个边界,父母作出惩罚时,要轻松一些,只要惩罚出于爱,孩子就可以感受到。
  除了惩罚,更重要的是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共享“好时光”,和孩子一起玩他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为基础,惩罚就成了一种折磨,父母的权威感就无从建立。
  然后就是学校的问题,作为家长需要理解孩子,成为和老师沟通的桥梁,而不是老师的“帮凶”。
  总之,对孩子你们需要耐心一些,重新恢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像踏上漫漫长征路,你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但只要有爱,孩子会感受到。给孩子和你们一个机会,让爱慢慢成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