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普通咖啡馆,凌晨一点,上海博科董事长沈国康仍然激情飞扬地讲述着他的软件梦想,尽管他开玩笑地说“上了年纪,不比以前”。
沈国康的梦想“零代码”编程,这曾是整个软件产业的梦想,除了微软、谷歌这样的世界级巨头外,甚至也是日本这样一个国家的梦想。差别是,沈国康已经把梦想落到了实地,其他公司/国家还在摸索之中。
沈国康称这个落到实地的产品叫“Yigo管理软件CAD平台”(下文简称Yigo平台):通这个平台,企业只需要用图形描述出自己的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及模块,Yigo平台就能自动打印出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沈国康曾错失许多梦想,比如取代上海复星获得上市资格,取代王文京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他觉得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撑他走到现在的“零代码编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评价“这是软件行业的一次革命,比SAP等国外企业领先”。据他透露也有一两家公司在进行“零代码”技术研究,但博科技术上领先,市场推广方面做得更好。
沈国康说,这是软件生产方式上的创新,基于此衍生出许多引起业内巨变的创新延伸。沈国康类比说:就像触控技术之于智能手机。
迄今为止,软件生产方式已经做了有两次变革,第一阶段的生产方式则是个人生产/作坊式生产时代,比如比尔.盖茨最早就是一个个人软件生产者,微软DOS产品可视为作坊式生产,在中国,“中文平台”、早期杀毒软件都是作坊式生产,那个时代产生很多程序员英雄。
东软董事局主席刘积仁曾将第二阶段概括为“软件工厂”,典型的模式为印度模式,动辄数万软件工程师,为微软、IBM、以及美国的金融、航空、物流、电信等行业写代码。
对于客户来说,“零代码”编程还是新事物,特别是受IBM、SAP等国际软件提供商洗脑的大客户,而这恰恰是博科软件的目标客户。博科目前已经小有斩获,客户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航油、三一重工、中国银行等“世界500强”级别的企业,与SAP、IBM直接竞争。
博科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博科实现营收约3.5亿元,预计2013年将实现5亿收入。在软件业集体惨淡的大环境下,博科的增长算一个奇迹。
软件3D打印
沈国康打开电脑,向笔者解释Yigo平台的工作原理。
公司的业务人员或管理人员通过Yigo平台,将公司的管理需求、管理逻辑描述出来,描述完全通过图形描述,而非通过word文档描述;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描述完成之后,将生成一套描述文件,这套文件被称为“蓝模文件”,完全是图形化的。
蓝模文件生成之后,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如果发现管理流程有问题,或者业务模块缺失,则可以即时修改“蓝模文件”。
“蓝模文件”定型之后,Yigo平台对蓝模文件进行加载解析,生成最终的可执行的管理软件系统,这一过程被称为“无代码3D打印软件”。
沈国康做了比喻:直白一点地说,Yigo平台就是一个翻译系统,就是把自然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与程序员发挥的作用一样。“蓝模文件”用一张A4纸就能展示,修改十分快捷。
而传统管理软件开发则是这样的,先是咨询人员入驻企业,经过数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调研之后,写分析调研报告,一般数百、数千页,甚至更长,一般企业很难完全消化。然后是软件布署、开发、测试、上线、实施。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企业咨询、实施是一个以分钟为时间单位,价格高得出奇的服务。曾有厦门当地一位服装企业告诉笔者,IBM咨询师入驻企业一年,软件还没有立项开发,就已经耗去了100万人民币。
与传统的业务流程相比,发生了几个变化,首先是“无代码”3D打印软件,这彻底改变了传统软件的生产方式,传统软件生产由数百、数千、数万人组成软件人员以写代码的方式完成,即“软件工厂”模式。
其次是软件可以快速重构。当公司业务升级、管理变革之即,企业IT系统随之需要升级,过去的做法是咨询团队入驻、调研分析、业务布署、软件开发、测试、实施、上线,中间部分环节尚需要多次反复。
以联想集团并购IBM
PC业务为例,整个IT系统花费了近三年时间,耗去资金超过2亿美元。联想工程师当时透露:IBM系统的代码联想没人看得懂。
Yigo平台生成一套软件的时间是多长?几秒钟。
再次是高度灵活:因为随时可以推倒重来,快速重构,成本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即使公司业务如何变化,系统都能随需应变。沈国康将其总结为“软软件”,可以随时变化,而原来的软件是硬软件,变化成本很高。
在这样的模式下,整个管理软件价格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原因是压缩了企业咨询、调研分析、软件开发、测试、实施等环节。
博科的道路
倪光南认为,Yigo平台适应“成长快、变化多、模式创新频繁”的本土中国企业,解决了传统管理软件水土不服的问题。
与SAP、IBM、甲骨文等国外软件相比,这些软件公司是将其他公司的管理经验在新客户身上复制,即IBM、SAP定义的“最佳管理实践”向新客户身上复制,这样做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
SAP、IBM等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是将“西方企业的最佳实践”在中国的企业身上复制,结果经常产生“水土不服”的服务,最早实施ERP的企业,包括实达、长虹等企业,都曾经产生过水土不服的情况。
业界曾经有句话很流行: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就是“西方企业的最佳实践”向中国本土企业移植过程中产生的尴尬。
沈国康说最大差别是“我的软件我做主”:企业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自己描述公司的管理需求、管理逻辑,商业智慧来自企业本身,然后通过3D打印生成软件系统,而不是生搬硬套其他公司的管理经验,避免造成水土不服。
其他竞争对手做不到的原因很简单:软件开发是一个高深的技术活,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参与程度不深,更谈不上定义“管理需求、管理逻辑”;Yigo管理软件CAD平台则将软件生产机械化,将软件定义的权利交给用户。
跳出技术的“黑匣子”后,软件自动化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企业,企业可以从管理、业务、生态链合作伙伴角度考虑其IT系统。
跳出“黑匣子”模式,另外走一条另类创新之路,是沈国康从事软件业之初就有的想法。“黑匣子”模式始于IBM、SAP,随后中国用友、金蝶也选择了这种道路。沈国康总结是“跟在大象后面学跳舞”,大象舞步失灵的时候,大家都会产生问题。
沈国康1992年创业成立博科,在1998年以前,博科与用友、金蝶一样,做的是产品财务软件,那时候有“北用友、南金蝶、东博科”的说法,博科是华东地区的区域老大。那时候财务软件是主流,沈国康说自己做财务软件的目的为了生存赚点钱,不是公司愿景。
财务软件功能模块单一,变化扩展空间不大,“硬软件”的模式没有问题。至1998年后,企业信息由财务信息向管理信息化升级,中国管理软件企业面临国外软件企业,比如SAP的竞争,用友、金蝶选择了走SAP的道路。
博科则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因为他认识到“硬软件”模式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变革,必须提供“可生长软件”在中国市场才有前途。所谓可生长,即软件能够跟上企业变化的步伐,低成本甚至零成本重构。
可生长软件是Yigo平台的前身,那时候成为沈国康的构想。1998年至2002年,沈国康走了一些弯路,花了不少钱,但产品没有落地;直到2002年,沈国康将团队方向瞄准“无代码开发”,2006年发布第一版,到2012年共发布了七个版本,最初用于物流行业,现在则用于整个企业管理。
路径选择注定了博科要走一条与用友、金蝶不一样的道路,用友、金蝶先后上市,用SAP的模式获得了很多市场,博科则将所有收入投入到Yigo平台,过苦日子。除将盈利投入Yigo平台外,博科还将融到的1.6亿元投向了Yigo平台。迄今为止,粗略估计投向Yigo平台的研发费用达3亿元。
对于自己的路,沈国康这样类比:慧聪比阿里巴巴更早上市,结果如何?
软件的革命
整个2012年,管理软件行业可以说是十分惨淡,用友、金蝶都遇到了麻烦。
用友2012年营收为42.2亿元,2011年营收为41.2亿元,增长率仅为2.7%。2012年净利润为3.4亿元,2011年为5.23亿元,同比下降35.2%。今年第一季度,用友实现营收5.3亿元,2011年实现营收4.85亿元,营收增长率为9.18%;期内亏损6361万元,去年同期盈利亏损4064万元。
金蝶的表现更为糟糕,2012年,金蝶公司实现营收20.2亿元,2011年实现17.1亿元,下降12.7%。2012年,金蝶公司净利润亏损1.4亿元,2011年净利润为1.45亿元,利润下降超过200%。
软件行业需要新的玩法。除了博科外,陷于困境的用友、金蝶也积极探索。
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提出了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转型,比如推出云端ERP产品cloud
v1.0,成立互联网事业群,推出企业社交产品云之家,推出友商网(youshang.com),发展在线Saas的会计服务,面向快递行业推出快递100(kuaidi100.com)等。
用友则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畅捷通产品,面向小企业推出旺铺助手,加大汽车、金融、烟草、审计、房地产等行业的投入,推进“新成长计划”。
他们的作法并不见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改变了客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同时软件生产方式落后于用户需求,无法满足快速、柔性、灵活的客户需求。上述做法未能满足这些需求。
1998年的沈国康没有看到今天技术环境的变化,但“快速、柔性、灵活”的管理软件无疑符合今天的技术环境,这对于博科是个意外收获。
很多机构都在“零代码”编程方面进行过尝试。1982年,日本通产省计划10年内投资8亿美元,并联合富士通、NEC、东芝、松下、夏普等八家巨头共同参与,希望完成“人类无需为其编程,只需要口述命令,由计算机自动推理完成任务”的系统。10年后,这一计划破产。
2004年,比尔.盖茨表示,将投资68亿美元研发“图示化”编程工具,实现软件开发的无代码时代,微软至今未提出无码开发的技术框架及标准。在比尔.盖茨研发“图示化”之前,博科软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
谷歌则于2009年发布开源编程语言Go语言,目的是在不损失应用程序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代码的复杂性。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罗布派克说:我们之所以开发Go,是因为过去10多年间软件开发的难度令人沮丧。
沈国康认为,与Yigo平台相比,Go语言无法实现零代码编程,仍然复杂。
基于上述背景,倪光南说Yigo平台“将零代码编程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中国软件业首次走到了西方巨头前面,将引起软件行业的革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