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青川
准备离开青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天已经黑了。一位中年男子向记者焦急地招手:能不能搭个人,送一个小孩去宁波上学。随后上来,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与一位女孩,后经妇女介绍:自己叫杨霞(化名),女孩七岁半,正上小学二年级,叫高原(叫化名)。
记者问:你丈夫不跟你一起走?妇女叹口气说:丈夫已经遭砸死了,留下小女孩和自己,自己一个人照顾不了小女孩,只能送到宁波的干爸、干妈那里去。小姑娘七个月大的时候,去了一趟浙江宁波,看望爸爸一位工友,工友夫妇很喜欢小女孩,认她做了干女儿。
送母女二人上车的也是他爸爸生前一位工友,介绍前,我误以为是他是小女孩的爸爸。
杨霞给记者看青川县教育局开的介绍信。前一天,国家刚刚公布政策,大地震中受灾的孩子可以免学费到异地上学,小高原去了宁波之后以不交学费。
杨霞的丈夫是青川模具厂的工人,杨霞自己是当地丝厂织工。丝厂效益不好,已经倒闭。她处于下岗状态,已经好几年没有工作了,家里全造丈夫支撑。四年前,他们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位于农贸市场四层的房子。
地震当天,杨霞送女儿上学。平时,她都骑自行车送小高原去上学。很近,本来可以走着去的,但她不放心小高原一个人走,总骑车送她上学。那天下午,她刚刚走出农贸市场的门口,大地开始猛烈的摇晃,她傻了,小高原则抱着她的腿哭喊:妈妈,爸爸还在屋里睡觉!
小高原再也没有看到她的爸爸。接下来的五天,小高原白天陪着哭泣的妈妈,晚上则在妈妈的怀里入睡。没有分到帐篷,只能露宿。
与杨俊一样,小高原在青川也没有了上学的地方。她上学的乔庄小学已成为医疗救治场所。当然,这儿聚集的只是轻伤病人,垂危的人将转往成都或广元。每隔几分钟,就有一阵救护车的尖叫声,那是又一个病人被装上救护车,被送往广元或是成都。
在青川,县一小这样的救疗中心有三处,分别是县一小、青川中学、县武装部。目前,每个地方都有50余个病人。
当天晚上12点,记者帮助母女二人在绵阳住宿,房间在5楼。但她们不敢上楼去住,坐在大厅的沙发里过了一夜,大地震留给母女二人的记忆还没有消失。第二天六点她们坐最早的班车赶到成都。18日中午11:30,母女二人坐上了飞往宁波的航班。
小高原将在那里认识新的同学,开始新的生活。当天晚上安排好住宿后,小高原乖巧地跟记者道再见,但她的脸上没笑容。
杨霞还得回来,这边什么都没有了,但还有被深埋在瓦砾堆中的丈夫,她还要回来认领,那是她的亲人。
她向记者透露:去宁波的机票钱是干爸干妈从宁波汇过来的,随身携带的衣服是亲戚送的。在青川,她什么也没有了。她准备安顿好丈夫,就去宁波打工,陪伴女儿。与女儿长期分离,这是她无法忍受的,杨霞说她们要在一起。
这一去,小高原也许再也不会回到青川。与小高原家隔着一条马路,是青川县城的“滨河广场”,那是青川人晚上休闲纳凉的地方,晚上,爸爸与妈妈常牵着小高原到这里游玩,这里记载了她的快乐。很多年后,她还会记得这些快乐。
但是,她更记得这场大地震,记得大地震中的青川,即使远在宁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