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侯眼看世界(评论) |
关于王选逝世的反思:如何让创新者坚持创新
又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关于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角色是否能够兼顾或是如何兼顾;二是应如何让创新者坚持自创新。
王选逝世当天,同行打来的电话:如果王选不当企业,一直致力于研究工作,是不是不会英年早逝,并且可以做出更多自主创新成果
呢,甚至超越中文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出生于1937年,若非过度操劳,王选或许不会英年早逝。但是否真会做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甚至超越中文照排系统呢?因历
史无法假设,我们只能将其当成永远的疑问了。
或认为:象激光照排这样的创新,一个人一辈子做出一样已经十分不易了,怎么还能做两样呢?
王选自己就曾回忆:那时候条件十分不好,自己坐公交车到图书馆去查资料,有些不能借阅览室的东西只能用手抄。“那是一生中最
繁重的任务”,王选后来感喟说。
为了激光照排系统,王选每周工作65小时,这样一直持续了18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再让王选这样辛苦18年,文弱的他能否承受。
王选面临的问题还在于:如果不是王选自己以企业家的身份出来推动激光照排技术,激光照排系统能否被市场广泛接接受。20年前,
有谁能那么尽心,动用那么那么多资源,或是能动用那么资源,去推广激光照排系统。
甚至有谁相信:激光照排系统会有那么大的前景?
王选也曾经想过把激光照排系统交由山东潍坊生产,而自己回到熟悉的研工作当中。但合作五年之后,王选却发现:这样的合作无法
保持激光照排系统的质量。记住,那时候没有股份制,没有一套利益分配制度来保证激光照排系统的质量。
但王选对于激光照排系统的感情就象对亲生孩子的感情一样,既然生出来了,就得让其养大成才。对历史存在记忆的人都会清楚:那
年头有多少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无法产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企业家的身份面走上前台外,科学家王选别无选择。
时至今天,王选作为企业走上前台是不是一个错误的争论还没有停止。但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王选走上前台,是否有后来的北大
方正。
尽管作为企业家,王选仍然是个纯朴的书生,甚至在北大方正作为中国最成功的IT企业的时候。当一些比方正小得的企业家坐名车,
住豪宅时,王选仍然住着67平米的房子,办公室也与一般的北大教授没有什么两样。
王选这样的书生拥有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完全不同的情怀:他希望挣得的不是金山银海,而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能真正改变世界;或
是希望为国家自主创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贡献。
王选逝世之日,笔者覆行记者职责之时,王选这种书生情怀让记者泪流满面。
后来,激光照排系统带来了社会效益,王选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获得了500万元最高科学进步奖。但这些,不见得是王选想要的,王
选最希望的还是更多的创新成果。
在身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王选明白:自己的身体不可能再象当年那么打拼了,应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经人。事实上,1995年之
后,在具体的研发项目中,王选都尽量让年轻人投入到实际研发工作中,让那种自主创新精神得以传承。
深受研发环境恶劣之苦的王选,成立了方正研究院,希望年青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科研工作。这既利于研发效率,也利于他们的身
体健康。
但在国家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产品市场化,研发环境,甚至利益分配”这类问题是不是该由王选这样的企业家思考呢?我无法回答
前文所述那位同行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事,如果科学家不考虑这类事情,他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王选逝世当日,完成报社的稿件之后,意犹未尽,特作此文以记之。
前一篇:邀请哈马斯 俄罗斯大国意识复苏
后一篇:重庆 那些人 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