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家电下乡常态化
(2013-01-28 10:53:49)18大之后,“城镇化”俨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及后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过去的城镇化是〝野蛮化生长〞
事实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李克强副总理便曾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他提出: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会不断提高,每年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长成和消费的快速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1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原本就以年1%约13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而这还是在未经外力推进下自然增加的结果,十八后中央揭示未来将推动“城镇化”进程,说明农民进城的速度将加快,至少应不低于“1.2%/年”,换算每年约150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
贵阳面临崩盘危机
在这样的基础下,不少专家把“城镇化”的效应与功能,描绘的神乎其技,认为城镇化是三、四线城市百年难求之机遇,开发商应把握商机前往“淘金”,这点我的看法是保守的。必须要知道的是,2011年刚性限购开始时,恰逢通胀严重肆虐,许多人担心财富缩水,又被政策限购,急着把“资金变资产”才安心,于是近乎盲目的进入未限购之三、四线城市买房。
同样的,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何曾见过如此阵仗?导致乐观情绪过度膨胀,也蜂拥进场疯狂购地,于是当前面临——在售库存、在盖房屋、待建土地之,“两在一待”过剩窘境。鄂尔多斯就不必多说了,以贵州省会贵阳为例,亦可点明问题的严重性:其城市人口不到450万,目前400万平米以上楼盘14个,800万平米以上9个,1000万平米以上6个,2000万平米以上楼盘1个!以“过剩”已无法形容其距“崩盘”的半步之遥,而其尚属限购城市,等而下之者的处境便不难想见。
在正常情况下,2013年以贵阳为首的一些城市势必面临严峻危机,因为他们是真正适用联合国公认之3-6倍房价收入比的城市——这样的地区通常经济成熟或缓慢,及人口增速停滞或稳定,因此当地的房子超过9成是当地人购买,导致价位一旦超过该区域消费人口的购买力,其房价将难以持续。
有租客就会有租房
然而“城镇化”的政策宣示及行动,将改变其命运。许多原本因需求枯竭(或财力不足)势必崩盘(跌幅超过50%)的城市,可望上修为重挫(20-30%),许多原本会重挫的板块,改善为中挫(10-15%),原本将中挫的地区,仅为微挫(5-10%),许多原本要微挫的城市上升为持平(涨跌±5%),少数城市地位上行者,甚至得到明显房价上升的契机。
也有专家嗤之以鼻的指出:农民是社会底层,就算进城也无力购房,对房价的稳定或助推没有帮助。这个说法恐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就算进城农民一时之间面对高房价“有心无力”,至少他有租房的需求,既有“找房子承租的客房”,就会有“买房子供出租的房东”之产业链,自然形成了对房价推升的力量。
解决库存反而制造更多库存
因此在“城镇化”的加持下,除一、二线之外,三、四线城市的确将迎来极大发展空间,但挑战大于机遇!毕竟,房源是持续不断进入,而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两者之间无法形成“无缝”对接。换言之,未来三年未限购甚至包括部份管控鬆散的限购城市,仍以消化如前述之“两在一待”的库存为主,亦即其更大的作用是“收拾烂摊子”,新进入的开发商经营压力将异常庞大。比较令人忧心的是,以“消灭库存”的主效应的“城镇化”,是否会跟当年为解决水泥、钢材而推动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结果一样,反倒制造更多的库存压力?值得官方密切关注!
总而言之,如同2008年底中央基于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外贸,于是采取"家电下乡"补贴措施,协助厂商缓解库存压力,并嘉惠农民改善生活。“城镇化”则异曲同工,也是将农村潜藏的购买力,在城市中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量,只是这一次它锁定之标的为房地产罢了。当然,房地产绝非〝城镇化〞的全部内涵,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于1月28日刊载于「理财周刊」
《蔡为民免费讲座邀请函》
政策刀刀见骨,通胀如影随形,先况下该买房还是买房?决策千万难!
蔡老师每周固定期举办讲座,解疑答惑、指点迷津。欢迎对不动产买卖有兴趣与需求者参加。
报名热线:021-51036703
蔡为民讲座现场盛况:http://photo.blog.sina.con.cn/cweimi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