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照例有一个小时的电台家长热线节目。
其中有一位妈妈的短信说:她家十一岁的儿子,在学校是个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家也是个乖孩子。有一天,妈妈发现他把作业给同学抄。更让妈妈惊讶的是:他还为此向同学收取费用!妈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是经济创收呀!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
孩子很聪明,他发展出“经济创收”的观念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我们开玩笑:“孩子懂得出卖他的知识产权呢。”事实上,孩子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成长很重要。孩子们常常在亲戚朋友、家长长辈、书报网络或者电视节目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孩子们有时候会做出或说出一些让大人大吃一惊的事或话来。
要改正孩子的一些言行,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这些思想的根源在哪里。每次有家长问我,我都很想了解一些背景资料,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位妈妈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让孩子知道劳动的辛苦和金钱来之不易。她看到媒体上经常介绍美国父母为了让孩子做家务,明码实价标明各种家务活的金钱报酬,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有经济概念,有能培养孩子做家务。更甚者,有人说西方社会为什么经济发达就是人们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经济社会的规律和原则云云。于是,这位妈妈也效仿,孩子洗碗给多少钱,扫地又给多少钱。
用金钱买孩子做家务,我十分不赞同,因为做家务本来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孩子吸收能力很强,但是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有限。因此,家长的引导就显得相当重要。让孩子们养成劳动的好习惯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分担是一种责任,分享是一种快乐。特别是孩子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大人有责任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让孩子知道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做“等价交换”的。当社会风气崇尚炫耀财富的时候,当人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偏重财富和收入的时候,孩子们也许就会为自己有能力“赚钱”“创收”而感到自豪。顺便提一句,我们有些文章在介绍西方文明的时候,不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误解了人家的文化,误导了不少读者。
昨天晚上我刚好和几个美国朋友晚饭。他们中间有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六十几岁的老太太。我就拿做家务的问题和他们探讨。小伙子Jeremy说:“但愿当年我给家里洗碗剪草洗车能够有钱收。我只有做错事的时候,妈妈罚我围着屋子跑步。”老太太Ann也说:“我有五个孩子,他们从来没有因为做家务事得到金钱报酬。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呀。”其实,在我接触的许多国外家庭中,还真没有谁付钱请孩子们做家务的。
从孩子“卖作业”想到这些,我们做家长的常常有美好的愿望,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