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与你同行 |
手机短信问候会稀释人的情感吗?
——张开冰
过了个非常充实的元旦!愿我所有的朋友们都有一个丰盛美好的2006年!
(这是Nini小时候的一幅题为:Hearts“心心相印”的画,送给大家的祝福)
每到节日,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会收到许多的问候,有通过电子邮件,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短信。我说的是中国大陆,因为在香港,短信一条是一港元,打市内电话是免费的,所以大家更愿意用电话来问候。在内地,一条短信一角,所以才有新年问候短信给电信服务商带来海量收入的新闻。
今年众多的手机短信祝福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条,在新年钟声响起之际收到,据说是张叔叔自己原创的:“拥有你的友谊和关爱,我心怀感激:静定时常常惦记,快乐时想与分享,痛苦时需求平慰,打扰了无需道歉,困惑了寻求点悟,帮助了不需感谢,收获了就思报谢,富足了就想共享,高升了不变称呼,需要时全力以赴。”过去岁月中的风雨同舟,开冰深深感谢此中点点滴滴,尽在不言中。
我记得在中央十频道《历程》栏目中,曾和清华大学的 赵南元教授就高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会不会产生不良的作用有过一次对话。赵教授认为手机短信问候会使人的情感稀释。
我持不同意见,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给生活带来了便捷,像以上的短信只会让人相信人间永远有真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疏远并不在于问候的形式改变了,而在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人口流动的自由和频密、这是每个社会工业化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美国工业化过程中,许多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进入大城市的工厂工作,和其他陌生人一起工作生活,这和他们在农村较为紧密的家庭关系和邻里间的相互关照有很大的差别。在城市里,大部分劳工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亲戚和紧密的社区支持,精神上面临很大的困惑和困扰。然而工业化生产又需要这些陌生人相互协作,要求他们在群体中积极配合工作,但是这些人无法集中精神,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工作时常常出错。中国社会目前也在经历巨大变化,人口自由流动引起的异地上学和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等等情况和美国的工业化时期相似。学史使人明智哦。扯远了。
其实,我们过去二十年的节日问候,也是从写信、到明信片、到电子贺卡;从电话,到手机短信这么越来越简便。在这快节奏的年代,短信是联系朋友,互致问候的好办法。
虽然如此,我却是很少大量发短信问候的,我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可以不必天天见面问候,但在需要时却是可以挺身而出,正如张叔叔短信所言的那样。
在西方,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节日问候传统也在变,比如,年底的时候,在圣诞节和新年中间,传统的人就会做family newsletter,像年终总结报告一样,向亲朋好友传递和分享过去一年的生活和感受,充满了感恩和对未来的希望。每年年底,我就很盼望收到这样的信,现在只有很老派的人才这么做了,而且从精美的手工制作,到印刷,渐渐过渡现在几乎全是通过电子邮件了。看到几个上了年纪的朋友通过电子邮件寄来图文并茂的年终报告,十分感触,活到老学到老,才不会被社会抛弃。
说到活到老,学到老。我十分佩服我的妈妈,她在六十岁的时候学用电脑打字写小说,而且极力说服我父亲用电脑写作。所以,今年的新年礼物,我给父亲寄了一个手写板,因为他没有我妈妈那样的毅力和信心学用“五笔”,只好用“电子笔”,然后,他得意地对我妈妈说:“看,科技日新月异,你后悔花时间学输入法了吧,我一样只要动动笔。”我表示对妈妈的支持和崇敬她的好学不倦,我给她寄了件棉袄(这些都是通过传统邮局寄的,网络网路并帮不上忙),因为女儿永远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哈,我有两件,我当然有责任做好榜样。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总是罗嗦始终关注
不懂珍惜太内疚
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
母亲的爱却永远未退让
决心冲开心中挣扎
亲恩终可报答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
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
理想今天终于等到
分享光辉盼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