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走遍中国行行摄摄 |
夏朝六世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守禹冢”,绍兴得“越”称。
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始有越州。
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宋以“绍兴”为年号,并以越州为“绍兴府”,意为“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可算是盛极一时。
然而如今的绍兴就全国而言只是座小城了,它处在宁波和杭州之间,更显局促,很容易就被忽略。但所谓“人不可貌相”——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格调与它所辖的空间面积也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坐人力车到仓桥直街时不过7点多,那宽不盈丈的青石板巷子两旁,店铺多还关着门,只有旗幡飘摇在清晨的微风中。空气凉凉的,含着点水汽,路面便也湿润润的了。
街旁有老人生着煤球炉子,从长长的仿佛看不到尽头的街上,走来买菜的妇女——那挂着青叶的竹篮里正有几根油条,我便想起还没地方交代我的五脏庙呢。
由北向南,顺街而行,一路有古朴的石桥、桥下石阶上浣衣的女子、临河枕水的院子、院子里弄狗的男人,波光粼粼、细水潺潺……是一幅幅活色的、生鲜的、江南的水墨画啊。
水乡古镇本已看得多了,但这晨光里的绍兴——这尚未苏醒的仓桥直街,依然令我欢喜。
也有几家饭店,其中包括网友推荐的路口那家状元馆,只是大清早的都还关着门——好不容易有铺子拿开了排门板,却是烟杂小店,并没有早餐供应。
似乎走过了两条横街,终于看到有卖早点的小贩出摊了。我忙上去要了一根油条、一碗豆花。少顷食毕,心满意足,总共花费不过1.4元。
继续向南,看见了“仓桥直街”保护区的铭牌。左转上八字桥,经过雁雨茶艺馆,听前方传来丝竹,似乎有人正唱着越剧。心想:越剧,越州之剧,又叫绍兴戏,不正是我少年时随老师习练过的吗?!
沿着河岸向前,曲声渐次清晰:听出是戚雅仙的戚派唱腔,旋律节奏都还不差,奈何音色平平。定睛看时,却是几个中老年人聚着自娱自乐呢。
目光转移到河面上,见一河工正专注地清理着河道。而不远处,则歪歪斜斜地停着几艘专攻游览的乌篷船。
穿过一桥,往仓桥直街方向回转,七拐八歪,在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看到了“青藤书屋”的指示箭头。
沿箭头寻找,穿过居民区,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到青藤书屋,自然是为了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是被盛誉为“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的才子,是令袁中郎为之倾倒折服的书生,是叫郑板桥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的狂士,是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的大师!
走进书屋,看到的是一个盈盈不过数平米的院落,院里栽着青翠的秀竹、红艳的石榴、听雨的芭蕉。果有青藤一株——只是,世事变迁、人非物换,它也已不再是文长当年亲植的那一株了。
墙上留有徐渭手书之“自在岩”刻石一方,或能昭示它当年主人对心灵自在的执著追求。
一条窄窄石径、一口小小枯井、两进寂寂书房,现展出着他平生的诗文字画。那些坎坷人生的种种、起落境遇的点滴,都不起眼地浓缩在框框架架之下。
环顾四周,只有我是活物——只有我在这时这刻咀嚼这个四百多年前的狂生的悲喜!
跨出书房,有几丝细雨落在脸上,像谁的眼泪吧——自得总携惆怅,清幽常伴孤单。我离他的才学甚远,但某些心境怕是很近的。
书房旁侧是个看着便觉局促的小园,圆月门的门额上刻有徐渭亲笔之“天汉分源”四字。院中不过一池塘,塘中寥寥几尾金鱼。墙上挂着一幅对联,联曰:一池金鱼如去化,满眼青黄色色真——呵,原来,多次自杀、又误杀妻子的徐文长也曾有对生命的喜悦和赞美阿。
不知君之亡魂如今何在,祈愿他在高高的天上,能获得灵魂的自在和欢喜吧!
离开书屋,一路走过鲁迅故居区域,少顷便是沈园。
沈园是我在越剧戏文里听到的地方,是南宋陆游与唐琬凄怨爱情故事的所在,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旧地。
受了千年的教训,如今这样活拆鸳鸯的事情还仍在发生,为了现实的利益和世俗的体面,爱情是可以不管不顾的:一边说它难得珍贵,一边却将之视若草菅。
古人的事,无非是今人的事阿!
独自走过“伤心桥”,品读写在墙上的两首《钗头凤》,在“孤鹤轩”吹风,任长发飘飞,重生起“云断情收”的悲戚。
出沈园,乘公交往火车站去。
一路想:其实除了仓桥直街、青藤书屋、沈园等,在这小小面积不过795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26万的绍兴,还有若耶溪、云门寺、戒珠寺、会稽山、大禹陵、鉴湖、柯岩、兰亭、越王台、表胜庵……这里曾记取大禹治水的功勋,曾留下大夫范蠡的情伤,曾游动书圣羲之的笔锋,曾掩藏和尚辩才的懊恼,曾亮起张岱梦里的灯影……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细细盘点,每一个典故都牵连诸多人事——但我这会只能离开,这就是旅行!
有4000年古越州的气息在暖风细雨中送我:我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始有越州。
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宋以“绍兴”为年号,并以越州为“绍兴府”,意为“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可算是盛极一时。
然而如今的绍兴就全国而言只是座小城了,它处在宁波和杭州之间,更显局促,很容易就被忽略。但所谓“人不可貌相”——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格调与它所辖的空间面积也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坐人力车到仓桥直街时不过7点多,那宽不盈丈的青石板巷子两旁,店铺多还关着门,只有旗幡飘摇在清晨的微风中。空气凉凉的,含着点水汽,路面便也湿润润的了。
街旁有老人生着煤球炉子,从长长的仿佛看不到尽头的街上,走来买菜的妇女——那挂着青叶的竹篮里正有几根油条,我便想起还没地方交代我的五脏庙呢。
由北向南,顺街而行,一路有古朴的石桥、桥下石阶上浣衣的女子、临河枕水的院子、院子里弄狗的男人,波光粼粼、细水潺潺……是一幅幅活色的、生鲜的、江南的水墨画啊。
水乡古镇本已看得多了,但这晨光里的绍兴——这尚未苏醒的仓桥直街,依然令我欢喜。
也有几家饭店,其中包括网友推荐的路口那家状元馆,只是大清早的都还关着门——好不容易有铺子拿开了排门板,却是烟杂小店,并没有早餐供应。
似乎走过了两条横街,终于看到有卖早点的小贩出摊了。我忙上去要了一根油条、一碗豆花。少顷食毕,心满意足,总共花费不过1.4元。
继续向南,看见了“仓桥直街”保护区的铭牌。左转上八字桥,经过雁雨茶艺馆,听前方传来丝竹,似乎有人正唱着越剧。心想:越剧,越州之剧,又叫绍兴戏,不正是我少年时随老师习练过的吗?!
沿着河岸向前,曲声渐次清晰:听出是戚雅仙的戚派唱腔,旋律节奏都还不差,奈何音色平平。定睛看时,却是几个中老年人聚着自娱自乐呢。
目光转移到河面上,见一河工正专注地清理着河道。而不远处,则歪歪斜斜地停着几艘专攻游览的乌篷船。
穿过一桥,往仓桥直街方向回转,七拐八歪,在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看到了“青藤书屋”的指示箭头。
沿箭头寻找,穿过居民区,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到青藤书屋,自然是为了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是被盛誉为“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的才子,是令袁中郎为之倾倒折服的书生,是叫郑板桥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的狂士,是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的大师!
走进书屋,看到的是一个盈盈不过数平米的院落,院里栽着青翠的秀竹、红艳的石榴、听雨的芭蕉。果有青藤一株——只是,世事变迁、人非物换,它也已不再是文长当年亲植的那一株了。
墙上留有徐渭手书之“自在岩”刻石一方,或能昭示它当年主人对心灵自在的执著追求。
一条窄窄石径、一口小小枯井、两进寂寂书房,现展出着他平生的诗文字画。那些坎坷人生的种种、起落境遇的点滴,都不起眼地浓缩在框框架架之下。
环顾四周,只有我是活物——只有我在这时这刻咀嚼这个四百多年前的狂生的悲喜!
跨出书房,有几丝细雨落在脸上,像谁的眼泪吧——自得总携惆怅,清幽常伴孤单。我离他的才学甚远,但某些心境怕是很近的。
书房旁侧是个看着便觉局促的小园,圆月门的门额上刻有徐渭亲笔之“天汉分源”四字。院中不过一池塘,塘中寥寥几尾金鱼。墙上挂着一幅对联,联曰:一池金鱼如去化,满眼青黄色色真——呵,原来,多次自杀、又误杀妻子的徐文长也曾有对生命的喜悦和赞美阿。
不知君之亡魂如今何在,祈愿他在高高的天上,能获得灵魂的自在和欢喜吧!
离开书屋,一路走过鲁迅故居区域,少顷便是沈园。
沈园是我在越剧戏文里听到的地方,是南宋陆游与唐琬凄怨爱情故事的所在,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旧地。
受了千年的教训,如今这样活拆鸳鸯的事情还仍在发生,为了现实的利益和世俗的体面,爱情是可以不管不顾的:一边说它难得珍贵,一边却将之视若草菅。
古人的事,无非是今人的事阿!
独自走过“伤心桥”,品读写在墙上的两首《钗头凤》,在“孤鹤轩”吹风,任长发飘飞,重生起“云断情收”的悲戚。
出沈园,乘公交往火车站去。
一路想:其实除了仓桥直街、青藤书屋、沈园等,在这小小面积不过795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26万的绍兴,还有若耶溪、云门寺、戒珠寺、会稽山、大禹陵、鉴湖、柯岩、兰亭、越王台、表胜庵……这里曾记取大禹治水的功勋,曾留下大夫范蠡的情伤,曾游动书圣羲之的笔锋,曾掩藏和尚辩才的懊恼,曾亮起张岱梦里的灯影……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细细盘点,每一个典故都牵连诸多人事——但我这会只能离开,这就是旅行!
有4000年古越州的气息在暖风细雨中送我:我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前一篇:香港行-漂亮的LUSH美容品牌
后一篇:假如可以吻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