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偷得浮生半日闲

(2006-01-08 01:24:47)
分类: 走遍中国行行摄摄

古巷,小桥,牌坊,老井,

笑着的阿婆,结满青苔的庭院,

评弹、昆曲,声声入耳……

 


苏州去过无数回了。象这样不紧不慢的游走在城坊间,好象已久违了。

 

 

这次行走的地方是平江路周围的老巷子和苏州大学。

 

而这个平江路,还颇有来头。

 

关于平江路,有这么一段介绍摘录在此:

 

“苏州,建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至元末(1367)的254年间,苏州城一度称为平江城。“

 

在靠近干将路口有一张刻制于南宋(1229)年的《平江图》,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城市的格局和规模。

 

而我们今天要走的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部。东起环城河,古城墙。西至临顿路,北自白塔东路,南到干将路。

 

如果将现在平江路的地图与古时候的《平江图》上相应的区域对照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平江历史街区内现有的街巷、河道、桥梁和《平江图》上记载的地貌大体上是一致的。

 

这里是苏州古城内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近八百年来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我们将从苏州博物馆处的东北街开始,自北向南往平江路走。

 

 


(一)、小巷

 

从百家巷处转进平江路,一条小河始终伴在我们身旁。

这里不再有车马的喧哗。只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慢慢走过,偶尔背后响起一串串车铃声。

脚下的路全是石板路,也已是久违了。

老天终究没有下雨,我到苏州前,雨已停了。

好象还小出了太阳。

经过传芳巷,走过白塔东路,平江路变得紧凑起来。

小桥连接着左右两边的巷子。而那其间深深的庭院总是吸引着我。

墙是灰白的,青苔是绿的,信箱是蓝色的,黄色的,跳跃着。

有阿婆拎了马桶去河边。

有阿婆倚在自家门口和善的看着我们。

河对岸的旧房子连成一片,墙班驳着。

 

(二)、美人


我们胡乱走着。
那一条条巷子的名称都好玩得很。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
河里不时有船划过,摇着撸的船家慢慢吞吞的。
走得热起来,不由得躲在枝叶宽大的树下歇一会儿。有几个人从身边走过。眼前一亮。
好象是拍婚纱的,女的穿着旗袍,男的穿着中山装呢。这么大热天,真难为他们了。
大树下有几个本地的孩子,好奇的看着那头。
拍照的人选了路边一处老屋做着背景。那身穿旗袍的女子个头很高,身材苗条,于是,我鼓动阿龙,小飞也去那里瞧瞧热闹。
那对男女被摄影师不断要求着拗着造型。脸上稍有些不自然起来。
但在那样的环境里,这对人儿是多么的可爱啊。
当我们退回到河边时,忽然发现隔壁屋里头跑出了个边扒拉着碗里的饭,边目不转睛看着两人拍照的邻居。真是有趣。

 

 


(三)、小雅

 

走进小雅,纯属偶然。

当我们经过录葭巷时,在大新桥巷口看到小雅青年旅社的牌子。

我们都很好奇,坐落在这里的青旅会是啥样的呢,于是想去一看究竟。

小雅所在的这条巷子也是颇有趣的。靠近耦园,附近有些名人故居。

而小雅,本身就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苏州老宅改建而来的。

结构非常园林,中庭有假山玲珑,巧妙的利用了老宅的环境。我们进去的时候,有人正在回廊里用青花瓷杯喝着茶,看着《陶渊明集》。真把我们羡慕得不行。

 

 

(四)、生煎

我们找到了临顿路上的那家哑巴生煎,据说有六十年的历史。小雅的老板告诉我们,它可比上海赫赫有名的小杨生煎还好吃。

店不大,生意却很好。阿龙和小飞胃口貌似不太大的样子,我们一人要了四个尝尝,想留点胃口给下一站的绿杨馄饨。

还各要了一碗绿豆粥,配着一小碟咸菜毛豆。

生煎是现做现卖的,一炉炉的出锅,窗口前排起了长队。

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两个苏州的本地阿姨。她们俩要了三盘,每盘是八个,看看人家这胃口,吃嘛嘛香啊。
而这生煎,还真是好吃。汤很多,馅很足。非常非常的烫。

就着绿豆粥,我们吃得很开心。就是筷子功都不咋地,远没有对面两个边吃边笑的阿姨熟练。

 

她们也是有趣,吃一会儿看看阿龙,说“小心小心,要掉下来了……”。吃一会再看看我们,问:“你们是旅游来的啊……”,再吃一会说:“喏,这个咸菜很好吃的呀……”

 

当我满足的抹着嘴出得门来,想招呼他俩吃馄饨去,但家伙们说都吃饱啦。

怎么男的胃口这么小,那就留在晚上再吃吧。

 

生活的快乐原来很简单,吃饱喝足即可。

 

 


(五)、迷宫

 

我们拐进了悬桥巷,我早已分不清东西了,反正跟着小飞走就是了。这个家伙好象满认路的。

巷子很深,拐来拐去的,不时出现些牌楼,老屋让我们惊喜。

 

有个屋子里走出来个阿婆,很不解的看我们拍照说,这个破房子也要拍啊,这里多得是哪……。一回头,她家里的院子,木头的落地窗大都破损了,但有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但还是觉得好看。

走过一间旧屋,瞥见门开着,有只小小的白兔蹲在地上啃着青石板间冒出的杂草,院子颇大,一把泛黄的藤椅靠在门边,黄鱼车上遮着鲜红的蓬布。好安静。

 

小飞忽然不见了,我和阿龙唤着他,不知他又从哪里冒了出来。他说那里有条路好象能出去。

 

那条小小的巷子长长的,看上去不太通的样子,但走到头忽然发现又有个拐弯,有些地方小得只能容一个人侧身而过。不时还传来评弹声。

 

就这样拐啊拐的,我们发现转过无数个弯后,眼前终于开朗,回到了大路上。


在小巷里钻来钻去的时候老是会想起童年,那些捉迷藏的日子。窄窄而看不到头的小巷又如人生的许多起伏,坚持着总会有云开日出的时候。

 


(六)、中张家巷


我们在路上问了人,中张家巷就在前面不远处。


一走进那条巷子,不远处停满了车,来这里听评弹的人看来不少。


时间已是不早了。下午一点半正好有评弹的演出。我们赶得很巧。


阿龙很想去昆曲博物馆,不过我倒很想坐下来听听,走热了。况且还有茶喝。真是巴适得很呀。


于是买票,四元一人。一杯茶。


门口有摇着折扇的年轻男子,有坐在椅子上抽烟等着听评弹的老人。悠然自得。


评弹博物馆本身就古色古香,一张描金彩色的屏风安静的作着背景。


我在拍照,里面的阿姨招呼我进去坐,快开场了。


场子里人真多啊。大多是老年人。坐得挺满了,我们在最后一排也就是门边找了三个座,正对着舞台。


我从没有正儿八经的听过一出评弹。象这样悠闲的靠在椅子上,喝喝茶,东张西望,也是有趣。


前几排的老人们大都自带杯子,泡了大大的一壶,有些还带了瓜子等吃食,不疾不徐的摇着折扇打发着时光。


主角来了,是长得颇精神的演员。那女子脸如满月,着旗袍。五官端正。

 

男子着长衫。


他俩一开口就博得了不错的反应,那个男的好象是个名家。场下的听众似乎也不是第一次听了,会意的笑声,鼓掌声总是响起。


苏州话是很甜懦绵软的,犹如咬一口粽子。


过了一会儿,琵琶声响起,如珠落玉盘,我一转头,这二位居然睡着啦。


我还是听得懂些,大致知道了这个故事,被吸引了过去。


中场休息的时候,二人醒来,都不约而同说,睡一会儿真舒服啊……。


晕。


不过,在这个古朴的场子里,四角都吊着暗红色的宫灯。窗格都是雕花的,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外面下着雨,听着评弹,喝着茶,不知时间为何物真是件快意的事啊。


听了半场评弹,人也没那么浮躁和热了。阿龙和小飞都想再去前面的昆曲博物馆看看。我虽想听完,但还是跟着走了。


昆曲博物馆离得也不远。我们在隔壁的那个古色古香的书店流连的时候,正好有阿姨说起现在有昆曲的表演。于是就跟着去看。


已是第二场戏了,《长生殿》。


一进昆曲博物馆,又觉得安静了几分。这儿是个大园子,布局精巧。很有看头,特别是演出的大殿对面就是个二层的古戏台。


进得殿内,《长生殿》正在演。那饰演唐明皇的演员身着龙袍,在追光下那刺绣的衣服真是好看啊。


这个场子和评弹的场子又有不同,不太大,两边是昆曲戏服的陈列窗。中间有个小舞台,观众都四散坐在下面,人不太多,但这里的光线真好。


伴奏的是昆曲传习所的,尤其是司笛的,很有表现力。


自从昆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在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年纪比较轻的。让人欣慰。


我也没有听过昆曲。但这里有字幕的,还是很好理解。


昆曲很讲究表演。唱,念,身段,服饰都很华丽。是视觉的盛宴。


第三场戏是《水浒》中的《借茶》一出。饰演阎惜娇的那个年轻女演员眉眼秀气,一颦一笑都很柔美。那种娇嗔的眼神和表情很到位。扮相非常甜美。和她配戏的男演员也是演技不错。
昆曲的感觉有些一唱三叹的。让人不觉忘了时间。

 

 


(七)、积木

 

从中张家巷听罢昆曲出来,我们走到干将东路,再走不远就是苏大充满现代感的校区了。

 

但阿龙说他想找的老校区还在里面,那是有着“东吴大学”牌坊的地方。


倘徉在菁菁校园,感觉很舒畅。夕阳时分。草地上染了一层暮色。


有身着球服的学生在球场上踢足球,草地上四散着聊天发呆玩耍的人。


当我们找到老校区时,还真的是有点吃惊。


这里的房子很欧式,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那幢著名的房子多么象小时候玩过的积木啊,盖好之后上面加一个钟楼。


在一幢楼前停下了脚步,夕阳把砖红色的廊柱涂得极为饱和。优雅的雕花此时充满了安静的力量。

 

 

尾声:

 

踱出苏大时,太阳落山了。

 

我们依旧从一条小巷子穿出去,一抬头,苏州的街上车水马龙,而对面的屋子,仍是乌黑的瓦,雕花的窗。

 

这样的景致,在苏州的街上很容易看到,仿佛时间在这里从来就没有流转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