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 在这一日我来了

(2005-12-23 21:20:14)
分类: 走遍中国行行摄摄

敦煌是一座标志性的城市,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点,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写不尽千年前的繁华,大漠中的一座莫高窟更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甚至专门有一门学问叫做敦煌学,每个人心中都有些城市,没有到过,却充满期待,敦煌在我心里是如此。

 

从嘉峪关离开,大巴在炙热的地面上行驶,将近五、六个小时都在大漠戈壁上,两旁的景色是一成不变的,十分单调,太阳晒在沙面上,看一会儿很容易疲劳,尤其这边天气干燥,下午气温最高,烤的人心里都很燥热,一直到晚上8、9点出现城市的影子,敦煌两个字才在街边多了起来,很是热闹,太阳依旧不落,远远挂在西边天空,刚刚经历过沙尘暴和雨水的洗礼,整座城市有种劫后余生的沧桑感,可是看街上人们心情很平淡,大概经历了太多次,也就习惯了。

 

“敦,大也;煌,盛也。”这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敦煌石窟莫高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1900年,莫高窟在今17窟的位置,由王道士清理沙土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还有大量佛教法器、经文、典籍,一时轰动世界,关于这个藏经洞,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说当时印经已经广泛流传,手写经文变遭废弃,于是封存于此,另一说是西域和匈奴常年来犯,烧杀抢掠,为了保护佛教文化,才掩埋于此避难,这两种说法都得到学界广泛的讨论和支持,目前并没有最终说法。但是当年王道士的偶然发现,却招引来了全世界盗墓者的足迹,给这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比较有名的是英国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

 

斯坦因于1907年和1914年,先后两次找到王圆箓,以兴修道观之名,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第一次用200两银两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第二次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并赠送给大英博物馆,使其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1908年,步斯坦因的后尘,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存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市中心大街上到处都在喊“5块钱到莫高窟”,到了那里,买票参观,跟随导游可以看十个洞窟,听着讲解,在有些昏暗的洞窟内感受千年前的文化魅力,瞬间就被轻易的征服,可是看到被盗墓者掠夺后石壁上留下的一个个疮疤,又觉得有什么堵在心口,在中国,一定有很多地方,同时写着历史的繁华与历史的屈辱,可莫高窟好像更剧烈的震撼着你的心灵,断壁残垣,窟窟相连,诉说着不尽的民族风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