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策、法规与案例 |
贿赂阴影下的医药代表认证
来源: 北京商报(北京)
其实,作为药品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无疑是对药品营销模式的一次洗礼。很多医药专家也指出,医药代表的行为规范了,就能从很大程度上抑制医药行业中的商业贿赂行为,也能挤掉部分中间环节的“油水”,真正让患者受益。然而,从目前该行业的混乱情况看,以规范医药代表为目的的认证工作还只能是漫长而修远。
昨日,记者从某国字头的医药行业协会处了解到,目前该协会正酝酿在全国药企中推行医药代表认证。如果该计划能够实施,将是中国药品营销中的重要变革。只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医药代表认证在中国的前景还非常迷茫。
外企先行
外来的和尚抢经念
经过3年的准备,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首推了“医药代表资格认证项目”,希望借此来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据了解,目前已有210名来自外企的医药代表拿到了证书。
日前,RDPAC“医药代表资格认证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益普生中国区总裁布安瑞博士,和负责该项目具体运作的政府事务和媒体沟通总监温晓春介绍,到目前,在其38家会员公司中已有9家企业的226名医药代表参加了两批4次小规模考试,其中210名顺利通过,获得了“医药代表资格证书”。这9家公司包括默沙东、德国先灵、藤泽、欧加农、苏威、辉瑞、阿斯利康、罗氏和益普生。
布安瑞博士还透露,去年底该项目已开始在全体会员公司中推广。RDPAC副主席、辉瑞制药公司亚洲区副总裁安高博也在总结发言中提到,2007年还准备对5000名医药代表进行认证培训和考试,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代表,有可能的话扩展到其他省会城市,RDPAC计划到2008年底完成超过1.5万名医药代表的认证工作。安高博说:“希望继续扩大与政府部门、医院、其他相关单位的有效沟通,以得到对这个项目的支持。”
“其实,如果不是中国医药代表行业管理混乱,医药代表应该是制药企业和医院之间传递药品安全使用信息的桥梁。”温晓春介绍。药品不是一般的日常商品,仅通过广告或药品宣传册的简单介绍,无法完整而清楚地传达所有药品信息及其正确使用方法,而医生又无法了解所有药品的详细情况,所以药企生产企业就派医药代表到医院进行讲解,同时,医药代表也可以搜集药品在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药品生产企业以反馈。
“当然,我们在规范医药代表的工作中只是个先行者,我们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也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们的认证项目能够在短期内完全杜绝医药代表的商业贿赂行为,这也是不现实的。”温晓春有些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监管混乱
全国推行遇三大难题
“我们了解到,RDPAC正在外企中推行医药代表认证,而我们则考虑要在全国药企中推行有关医药代表的行业规范,目前这项工作还在商榷过程中。”昨日,某国字号医药行业协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也几次和多家药企负责人进行座谈,他们就提出两点,一是医药代表是药品销售中必须存在的环节,二是医药代表的行为确实有必要规范。有了这两点,我们就有了推行医药代表认证的基础”。
尽管如此,该负责人也表示,这项工作的实施非常艰难,在目前工作刚刚起步阶段,就要解决三大难题。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要规范医药代表行为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该负责人介绍,RDPAC的医药代表认证,主要是在其会员单位中推行的一种协会自律。而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并不足以真正规范整个医药代表行业,所以,就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帮助,才能在全行业中开展。
而第二大问题,就是要确定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既能够限制医药代表的不良行为,同时又能体现公平性和通用性。据介绍,目前中国几千家药企中,企业间的经济类型不同,营销模式不同,企业制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一种行为规范适用于所有药企,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要在全国药企中推行行为规范,并进行医药代表认证,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但目前的情况是,各地方医药行业协会对于这一工作都有自己的计划,这样就变成了各自为政了,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降低了认证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