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神鞭》是1986年刚上大学时候看的,印象很深。一句“辫没了,神还在”让我记忆犹新。正冲着这句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点睛之语,我才重新看了一遍《神鞭》,而且仍然感到有劲儿,给力!
电影《神鞭》故事梗概

清末天津,卖炸豆腐的憨实汉子傻二路见不平,惹怒了地痞玻璃花,争斗中傻二迫不得已甩开辫子还击,玻璃花被抽得重重摔倒在地,狼狈逃走。当众出了丑的玻璃花不肯罢休,纠集一些武林高手找傻二较量,却都一一败在傻二的辫子下,傻二一时间名声大振,大辫子被尊称为“神鞭”。傻二与邻居菊花姑娘成亲,小两口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但八国联军的侵略,打破了这种平静。傻二在刘四叔引导下加入了义和团,甩动“神鞭”英勇杀敌,可洋枪却打断了傻二的“神鞭”,令他失魂落魄。到民国初年,玻璃花混了一身军皮回到天津拿着枪向傻二寻机挑衅。傻二与菊花悄悄离家远走他乡。几年后,傻二和菊花又突然出现在玻璃花面前。傻二手抢双枪,发发命中,令玻璃花叹为观止。傻二摘下围巾,露出光头,告诉惊呆了的玻璃:“鞭没了,神留着”,随后飞身上马,消失在金色的树林中。
就是这样一段传奇故事,被冯骥才演绎得出神入化。看过电影之后,我特意买了一本冯骥才小说集吧,看得入神,看得过瘾,由此,对冯先生很是崇拜。
关于小说《神鞭》
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呢?
冯骥才在《神鞭》附记里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铺花的歧路》、《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小说《神鞭》便写了一个关于辫子的神奇故事。
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作者以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鞭如何在庙会上把大混星子玻璃花抽得鼻青脸肿,如何打败色厉内茬的所谓津门武林祖师爷索天响,如何把蔑视中国人的东洋武士打得晕头转向;写出神鞭之神,“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这辫子上仿佛有先知先觉”,似乎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这既荒诞又神奇的辫子功,之所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正在于这些荒诞的情节非常贴切、巧妙地镶嵌在极其逼真精细的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场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通过这些描写,冯骥才向读者展示了不乏“国民性”写照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凝定着民族文化色彩的精神风貌。因此,他的对民俗民风的描绘,不是为了点缀、猎奇,也不是怀旧与复古,作一番民俗风情的展览,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的内涵更加地域化、民族化与深层化,表现了作家对于充满了民族性的生活的深刻开掘和剖析。他所塑造的种种人物的个性特点中,也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折光及传统意蕴。除傻二、鼻子李、刘四叔等之外,冯骥才也并不避讳那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因素的展示,如玻璃花、死崔、杨殿起、蔡六之类代表的恶势力,以及义和团在抗击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落后,而以他敏锐、严峻的眼光,正视、剖析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从流淌着的民族文化血液中寻找新的出路。
《神鞭》最杰出的地方放在了最后的《第十五神枪手》。傻二的神鞭敌不过洋枪子,失去了当日凛凛威风。但他没有抱着祖宗的“精血”不放,而是跟随时代、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变革,由“神鞭”变为“神枪手”,求得生存权。傻二说的“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因而,《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不是偶然的。
关于冯骥才
“身高一米九,文章天下走;男篮若缺人,还可露一手。”先生是谁?作家冯骥才也!冯先生性情幽默,非常爱说笑话,他曾不无风趣地说:“以身高为序,由各位作家轮流担任作协领导职务。”因为他个儿高,故有“大冯”之誉,当然,这“大冯”亦有文坛“大哥大”之意。张贤亮曾为冯骥才作过一联:“八尺壮汉缠《三寸金莲》,半个文豪舞一条《神鞭》。”足见《神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于陈宝国
如今的陈宝国师大演员了,可当初在电影《神鞭》中饰演玻璃花时并不怎么出名。但正是《神鞭》,成就了陈宝国。
陈宝国早期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是《神鞭》中的“玻璃花”,当时他才20多岁,也刚有一点名气,很多人都找他演小生戏。他觉得虽然“玻璃花”不是他的路子,但希望打破界限,做一个性格演员。首先在形象关上,陈宝国就玩命了,“那时候的化妆手段没有现在这么(好),想来想去就找到一个扣子,把它拿到眼镜厂,给磨薄了,然后拿一个小吸子,每天给搁到眼睛里头。”陈宝国说,当年这个扣子放眼睛里,每天眼泪止不住地流,视网膜还给磨破了。后来角色很成功,但也留下后遗症,“眨眼,还有口吃。眼睛不能睁大了看,眯着看。演一个混混把人演深邃了,这倒是歪打正着。”
我最早记住陈宝国,就是“玻璃花”,一个小角色被他演绎得分外出彩。此后,他成了中国影视界著名的“冷面小生”,上至汉武大帝,下至茶馆掌柜,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令人过目不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