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秋节为何平分秋色?
(2011-09-12 11:59:35)
标签:
中秋文化平分秋色李朴诗词二十四节气 |
分类: 缤纷感悟 |
早上,与儿子探讨语文的字词音义问题,谈到了多音字、多义字以及成语。比如,载、着、乘等字的发音,万人空巷、空穴来风、明日黄花等的误用,以及按捺不住(按耐不住)、迫不及待(迫不急待)等的错别字……很有意思。
中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我国文人历来对秋天情有独钟。春天和夏天都太有活力了,冬天呢,又太死气沉沉了。唯独秋天,虽有秋高气爽,但难免有悲凉凄美之感,常引发人生感叹。
“平分秋色”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在《九辩》那一章中,他写道:“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意思是:老天爷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个季节,只有这秋天让我感到悲伤。显然,这是屈原以萧瑟的秋天比喻自己遭到谗言陷害后的心境。在那个时候,“平分”与“秋色”还没有形成后来的组合,也没有“均等”的意思。
唐代的韩愈在《合江亭》里写道:“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这是描写的农历八月上旬的景象。新月就是上弦月,“平分”指的就是即将到来的中秋。因为中秋是八月十五,正好将一个秋天平分。
但韩愈的诗里没有直接提到“秋色”,直到宋代,李朴在《中秋》诗里说:“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是第一次出现“平分秋色”一词。
与中秋有关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