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昨天有事,没有骑车回家,今天上班只好打车了。简单的一两句话过后,司机师傅就很有兴致地聊开了。
今天闷得很,入伏啊。是吗?入伏头一天,吃饺子。
在过去,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富裕,不像现在,天天大鱼大肉吃腻了。平时呢,吃的差点,但总喜欢找个由头改善改善生活。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贴秋膘,甚至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只要是有点由头和说法,就可以吃点好吃的。看来,传统文化里,饮食文化占据重要位置。
伴随着持续高温,7月14日,也就是今天将迎来2011年入伏的第一天。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个月里。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长,近地面的温度也一天比一天高。进入“三伏天”后,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达到最热了。
那么,“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实,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赵之珩说,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是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今年7月14日交初伏(头伏),7月24日交中伏(二伏),8月13日交末伏(三伏),8月23日出伏,共计40天。”
“三伏天”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热。赵之珩提醒,在这个时节,公众外出最好带上一把遮阳伞,膳食上多食用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少饮酒、少抽烟,戒躁戒怒,保持心情舒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