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保利剧院观看话剧《老舍五则》,有一番别样的感觉。
《老舍五则》无疑是京味的,但又不同于北京人艺的传统京味,因为它是先锋戏剧大师林兆华的作品。至于林兆华与北京人艺的关系,我不想说的太多。
《老舍五则》无疑是老舍的,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老舍戏剧,因为它选取了老舍的五篇短篇小说,不是《骆驼祥子》,不是《龙须沟》,更不是《茶馆》。
总体感觉,《老舍五则》属于话剧精品,但似乎却一点什么。什么呢?我说不清楚。也许是它的现实意义吧。除了《上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之外,《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兔》均没有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甚至,《也是三角》让我感到不太舒服,特别是有些台词听起来有点恶心。
一个舞台五则人间悲喜剧
5个故事,有三角恋,有梨园,有功夫,有黑社会,还有老北京四合院最底层的生活场景。虽然每个故事中都有悲剧性的人物,但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带有喜剧成分,而且剧情节奏也力争处理得紧凑。用编剧王翔的话说,这部戏观赏性很强;用导演林兆华的话说,这台戏挺值的。
《老舍五则》遴选了老舍先生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5个短篇小说,它们独具代表性,且较具戏剧冲突,有人物,有语言,易构成舞台剧本。其中,《柳家大院》讲述了嫁入贫户,受尽公公、丈夫和小姑子欺凌的倒霉媳妇悬梁自尽的悲剧;《也是三角》挖掘了一对当兵的拜把子兄弟共娶一个媳妇的心理挣扎;《断魂枪》利用世道衰落下面对家传武林秘笈传承矛盾的孤傲镖师的故事,隐喻了文化的失传;《上任》以戏谑的手法,呈现了曾混迹于黑社会的头人成为治安官后与以前同党的纷争;最后作为结尾的《兔》则是一首悲歌,刻画了一心渴望成功却惨遭玩弄的旧时男旦艺人。
5个精妙短篇都将目光放在了充满艰难和悲苦的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他们之间虽然各自独立,并无直接的关联,但他们的故事却最终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剧交响曲,体现了老舍先生对人类生存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既富哲理,又感人至深,年初在香港首演时便大获成功。香港《明报》评价该剧:“5段短剧各自独立,妙在都富于黑色幽默,编导演出色,构成丰富精彩的杂锦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