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世博,我最初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但是,近些天来,我慢慢地有了一种感觉,上海世博会越来越更为中国的最大庙会!精心设计布置的场馆,成为大多数参观者的“拍照馆”!我甚至还有一种担心,随着游客人数超预期地减少,特别是难觅国外游客,世博会将会成为国内旅游团队游客的一日游,正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一样。
中国人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爱看热闹,凑热闹,缺乏真正的参与精神。这些年来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各色的车展,名目繁多的“秀”……都是热热闹闹的,像农村赶集、城里逛庙会一样,有多少真正的内涵呢?奥运会如此,世博会何尝不是如此呢?
为了印证我的看法,我特意上网浏览相关新闻——
这些日子常常可以看到世博游客特别热衷的两件事:拍照,给“世博护照”敲章。在热门场馆排一两个小时的队,进去了粗粗一看,留下几张照片,抱怨几句“没啥看头”,匆匆转场。在不那么热门的场馆,进门直奔“护照敲章处”,盖章走人。一天下来,转了七八个场馆,累得七荤八素,最终只收获了一堆可以日后炫上一炫的照片,还有一本盖满了章的护照。更有甚者,连章也懒得亲自去敲,据说,代人敲章的“黄牛”价,已经炒到了十元一个……
看来,鲁迅嘲讽过的“十景病”,在世博会上也颇有市场。进世博不做功课,逛世博大而化之,出世博一切忘光——只剩下对排队、盖章的零星记忆。这样游世博,如入宝山空手而返,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世博会上人类文明的丰富呈现。
说点历史。在东邻日本,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曾被誉为“日本腾飞的标志”。当时有6200多万日本国民涌入大阪世博会,其中60%是学生群体。一半以上的日本人近距离在世博会上睁眼看世界,这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大阪世博会对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功不可没。
所以,看着不少游客对参展方精心布置和展示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尊重历史的不懈努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努力探索都不屑一顾,只顾着凑全“十景”,实在不无遗憾。鲁迅当年剖析“十景病”的根由,是“用拼凑起来的所谓‘圆满’来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切中要害。些许的小满足,却忽略了一个极好的向世界学习的机会,实在得不偿失。
作为一个由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参与的国际性展览会,世博会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而世博会首次来到中国,也给了我们不出国看世界的绝佳机会,可通过世博会开幕5天来的观察发现,很多观众依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看世博会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主办方和参展国付出的巨大努力的漠视和误读。
英国人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座极具幻想力和诗意的展馆——种子圣殿,其外观像一朵浦公英,由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管子的底部放着900种共26万颗种子,全部是濒临灭绝、稀缺品种。这个创意旨在提醒全世界的人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变力、创造力和恢复力,“细心收获和保护种子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由于事先被大量媒体宣传,每天都有大量游客不惜排队两三个小时以求一睹英国馆真面目,然而,英国馆的内部非常迷你,全程参观完可能用不了5分钟。这让很多顶着烈日、排了长队看完英国馆的观众大呼“不值”。同样,在其他展馆中,参展国精心设计的展示本国历史文化和当代科技的视频、图片前,很少有人驻足,而在免费品尝咖啡或是甜点的开放式吧台前,却时刻都挤满了人。
世博会的主旨是引发人们对某一个或是一类问题的集体思考,进而依靠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面对世博会上呈现的多元文化和多种表达方式,我们更应该用心去体会,并藉此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维,而不是抱着看庙会的心态仅仅去图个乐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世博会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明天才有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