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中国当今最有名的舞蹈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杨丽萍就是一个舞者,用魔鬼般的身材展现优美的舞姿,除了孔雀舞和《云南映像》之外,没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不是走进保利剧院,聆听由她主创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我还不知道杨丽萍还可以如此演绎美丽的云南,还不知道什么叫衍生态。
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广东酒楼里的喧哗声、四川茶馆里的麻将声……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特有的响声。云南民间有句俗话:每片叶子都会跳舞,每块石头都会唱歌,连蝴蝶拍翅膀的声音都是一种旋律。《云南的响声》正是云南声音的舞台展现。
《云南的响声》沿用了《云南映象》原班人马,他们随手摘一片叶子就是唢呐,扳弯一根竹子就是笛子,采一朵山花就能像喇叭一样吹响。他们的鼓里能倒出酒来,边打鼓边喝酒,人醉鼓也醉。
《云南的响声》是《云南映像》的姊妹篇,但二者在表现上有很大不同。《云南映像》强调的是“原生态”,表演的都是云南民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舞。而《云南的响声》定位是“衍生态”,是新一代的歌者舞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杨丽萍说,我看了电影《阿凡达》,感触很深,人的想象可以是无边无际的。《云南的响声》就是想象的产物。不要以为民间的东西几千年的发展到头了,其实也是可以通过想象不断进步的。我的86版孔雀舞就是突破先人,融入了很多想象和理解。
我惊讶50岁的杨丽萍依然活力四射。她在开场“催生”中演绎了即将临盆的孕妇。很久以前在云南,女人生孩子就如过鬼门关,生死未卜。所以,有民间歌谣唱道:人生人吓死人,娘奔死儿奔生。每当这个催生时刻,全村人都击鼓为产妇助威使力。舞台上有一棵象征生命力量的盘根错节的树根,杨丽萍用极其震撼的生孩子的舞蹈和观众探讨了生死的主题。我不知道杨丽萍是否用这样的舞蹈来表现舞蹈生命的延续?
第二幕《太阳雨》非常富有创意,舞台上两吨的麦子成了演员们的道具,簸箕将稻谷扬起,宛如一片雨景。类似的创意还有很多,比如两个人同时吹奏一根新鲜的竹子。杨丽萍正是通过稻谷、葫芦、牛铃铛这些唾手可得的道具来表现已经远去的茶马古道的马帮文化和云南田间地头的民俗。
《云南响声》的另一大惊喜是放牛娃虾嘎。哈尼族小伙子虾嘎获得了杨丽萍真传,进步非常快,先后两次在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奖,拿到了CCTV舞蹈大赛铜奖。他那具有“唯一性”的舞蹈风格不仅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还吸引了春晚导演的目光。据说,近期,虾嘎分别收到了2010年央视春晚和北京台春晚的邀约。他为央视春晚准备的节目是4分钟的“老虎鼓”,将在北京台春晚演出的则正是《云南的响声》中“烟盒舞”。虾嘎的烟盒舞比传统烟盒舞更特殊,节奏和肢体表演也更加丰富。从仿生态的角度看是融入了螳螂的姿态,艺术和技术上都穿越了民间流传的版本。
关于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