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中国和日本共同的“痛”

(2008-06-15 07:27:03)
标签:

汶川地震

多震国家

中国

日本

地质

板块

杂谈

分类: 缤纷感悟

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一个月,日本东北地区又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是中国和日本共同的痛。在遭受地震之痛方面,中国和日本可谓是难兄难弟。

    中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这与中国所处的地质环境有关。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中国位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东有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遭受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双重欺压,因而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超过了60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除了地震频繁且危害性大之外,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造成多震损失巨大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密、人口多;二是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抗震性差。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多。

    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心灵伤痛是巨大的,远远超过了唐山大地震。这场地震的影响,可能要持续数年。

   

    日本也是多震的国家,因为它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从地质板块构造上来说,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火山地震带。不夸张地说,日本可谓是天天地震!日本简直就是坐落在地震或火山上。随时都有危险存在。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1923年9 1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大地震。地震引起大火,在东京城内烧了三天,大半个城市化为灰烬,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日本当地时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

    日本的的地震预报如何呢?据报道,此次地震中,日本气象厅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报。
  气象厅在8点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但此时震中地点已经开始摇晃了。而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十多秒就得到了地震预报。最初发表的震级是5级弱,1秒后更正为5级强,8点43分59秒,震级纠正为6级强。气象厅的技术人员表示:“这次的地震规模比较大,所以预报还是做到了。”今年4月28日凌晨2点32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了4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表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5月8日,茨城发生5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中的摇晃迟了40秒。当时技术人员感叹“地震预报技术难度太大了”,民众表示“地震预报没有任何帮助。”

    不管有没有用,日本毕竟是提前预报地震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地震预测简直是白痴。其实,对付地震的关键并不在于预测,更在于防震体系建设。

    在日本,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各行各业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

  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

  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是一个成功做法。如东京的小学,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但不会慌乱,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

  在日本,人们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或物,都有专门装置把这些家具与墙壁固定着。而摆放的音响、电视、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在其四角都有防滑的胶皮垫。

  为提醒人们地震危险时刻存在,位于兵库县南部的野岛断层被保存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淡震灾纪念公园,神户市中央区还建造了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

  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是工厂、旅店还是娱乐场所,在高大的建筑物里,都有醒目的防灾标志。到处可见赫然的红字——“避难口”,并绘有一奔跑的红色人像,红箭头指示着逃遁的方向。不管楼房里的电梯多么方便,顺着“避难口”所指方向,总可以找到人行楼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