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历史的浓缩,是科学、艺术的精华,是大千世界的微缩景观。历史博物馆,文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林林总总,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小时候,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博物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我与街坊的孩子在大街上打尜儿,眼睛被打伤了,几近失明,为了治眼睛,只好休学在家,整整三个月。有三件事情印象最深,一是天天到医院看眼睛,好像有一个小阁楼和一个老医生;二是天天吃黄香蕉苹果,据说对眼睛有好处;三是天天路过山东省博物馆。
从家里去医院的路上,要经过趵突泉和省立博物馆。透过博物馆的大玻璃窗,可以看到黄河象的巨型化石。这可能是我最早的关于博物馆的记忆了,迄今已有30多年了。直到从山东来到北京工作,对于博物馆,我的知识还几乎没有。博物馆似乎离我很远。
有了儿子之后,这一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儿子小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门一家三口常常去参观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几年下来,我们看遍了北京的大部分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博物馆通票是我们的必备之物。
曾记得,我们拿着博物馆通票,坐长途车,免费参观了位于昌平小汤山的航空博物馆,一下子把通票的费用全省了。曾经得,我们一家三口到农业博物馆参观,赶了一个大早,除了我们三口,没有一个观众,一个女大学生义务讲解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了大半天。曾经得,我们倒了三趟公交车,才赶到大葆台汉墓博物馆,也只见到十几个观众。那时候,参观博物馆简直是一种享受,观众寥寥,我们总能静静地看上半天。
儿子如今长大了,兴趣广泛,知识丰富,这与我们参观博物馆和名人故居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几天,博物馆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可以免费参观了。于是乎,大家好像一下子对博物馆产生了浓厚兴趣,挤破脑袋似的涌向博物馆,人满为患,抱怨连天。
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是区区的几元钱——几十元钱,挡住了我们压抑很久的欲望?还是甭管省多少钱,反正只要是免费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我以为,中国人有个毛病很可怕,就是太爱占小便宜。哪怕是几毛钱,只要是白来的,就挤破脑袋。前几日,《北京晚报》上有一则新闻,大意是说是某药店把过期的中药材丢在路边,结果几个老大妈不管不顾地抢起来。这过期的药也敢白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