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和谐社会心理感悟随笔东部西部农民工 |
分类: 缤纷感悟 |
- 中国民众心理和谐的总体状况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离“非常和谐”还有段距离。
-
东部心理和谐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
-
农民工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
报告认为,少数心理不和谐的人群,有可能转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人群,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用一分代表非常不和谐,五分代表非常和谐,调查平均所得结果是3.72分。19.8%的民众得分在四分以上,属于心理比较和谐;75.8%的民众心理和谐处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4.4%的民众心理不和谐(三分以下)。
项目组因此认为,中国民众心理和谐的总体状况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离“非常和谐”还有段距离。
意外的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心理和谐总体状况,竟然低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平均得分3.72,心理和谐程度最高,西部地区的心理和谐程度居中,平均得分3.71,东部地区的心理和谐程度最低,平均得分3.69。
报告说,从自我状态来看,东部地区民众的和谐程度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在社会态度方面,西部地区民众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中、东部地区。报告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东部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表现出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西部地区受这方面的影响偏小,更为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农村、城镇和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谐得分。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虽高,但心理和谐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疏远、人际信任缺乏以及社会态度的波动。
另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农民工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除了人际关系方面,农民工的和谐程度略低于农村居民外,在自我状态、家庭氛围和社会态度方面,其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
农民工整体的心理和谐程度是3.79、农村居民是3.74、城市居民是3.71。
报告认为,这可能和农民工在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各个方面时选取的参照点有关: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尽管生活在城市,但对自己的定位仍在农村,因此在进行比较时,他所参照的对象并不是城市居民,而是家乡的农村居民。
报告建议,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重视社会建设以及心理和谐的构建;中西部地区应以东部为鉴,采取措施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态度。各类媒体不宜刻意夸大不和谐以及“引导目前尚不切实际的需求”。
官方对于社会不和谐的态度日趋保守,除了改称“群体性事件”为“恶性事件”,也不再披露相关数据。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说,中国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一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六万起,参与人数也从73万增加到30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