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因为《论语》而出名。对央视、于丹来说,不啻于一场成功的策划,这正是于丹最拿手的。
最近,好像于丹和《论语》开始降温了,但人们依然在误读《论语》。不知道于丹之于《论语》,究竟是什么?
晚上跑步的时候听收音机,听到了新周刊的文章--被误读的消费与全球化时代新文盲,列举了被国人误读的39种消费方式,如:在国外,背包客都是穷人,参加旅行团的是有钱人,在中国则正好相反;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但是,当芝华士在1992年大规模进军中国时,消费人群定位和所有洋酒品牌一样:成功人士。
先来浏览老邮差的文章,竟然也是误读!
于是,我也凑个数,来说个误读。
就说《论语》第一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几乎百分百的译文这样写道:学习知识要时常复习,这样做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呜呼,难道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号召学生们不断地复习功课吗?这有什么快乐的?这种翻译大错特错!
习,繁体字是習,上羽下日,是说小鸟每天去练习飞翔。那么,“习”就不能说成复习、温习了,而是实习、练习。如果是复习温习,那小鸟每天躲在小窝里复习、背诵妈妈教给他的飞翔技巧,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时候能学会飞翔呢?所以呢,夫子原来的意思是:做学问要经常地去实践,也就是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
孔子当年并不像他身后那样风光,他是很落魄的。他是思想家、教育家,但又想当政治家,于是,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实践自己的主张,当到头来落得个郁郁不得志!所以,孔子多么想实践自己的学说、主张啊!这才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译作“复习”,简直是荒唐!
误读害人,不知道于丹是怎么解读的。但愿不要误读,误人子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