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贞观之治》吹毛求疵

(2007-04-09 09:37:35)
分类: 缤纷感悟
《贞观之治》是一部好戏。近来,有空与儿子一起看碟,仔细观之。
    小人书是我小时候最重要的读物。有几本人物传记印象极为深刻,至今不忘,影响极大,有《贞观之治》、《僧一行》、《孙中山》等。电视剧《贞观之治》勾起了我的一些美好回忆。
《贞观之治》吹毛求疵    《贞观之治》吹毛求疵
    当今的影视作品,制作周期短,注重炒作,不注重内在质量。特别是历史剧,大多胡编乱造,纰漏叠出。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一些历史常识还是了解的。有一个场景,李世民说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太有道理了。太有才了。头一次听到此言。赶紧一查,原来是白居易说的。呜呼,李世民居然说出了白居易的诗!岂不怪哉!
    辨才需待七年期!说得太好了!虽然电视剧出错了,可是我获益匪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做任何事情,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切忌急功近利。
    说起贞观之治,我认为李世民有三点伟大之处:
     一是以人为本。唐太宗登位以后,以隋朝灭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等等,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三是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有一个典故,叫做房谋杜断,很少有人知晓。说得是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笙磬同音”,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这里借来比喻两个人彼此齐心协作,好象笙、磬两种乐器和谐地合奏一样。
    顺便说一句,据考证,房玄龄是俺的老家山东章丘人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