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百万庄

(2007-03-26 09:24:42)
分类: 摄影日记
期天,陪儿子去参加一个数学竞赛。地点就在百万庄附近。我独自在百万庄小区的卯区里转了半天,仿佛是走进了历史。
    曾经结识过一个中国工程院的朋友,他自豪地说,我是在百万庄长大的,我们家就是中科院的。言语之中,充满了让你不得不羡慕的表情。的确,让人羡慕。这是我的收获。
走进百万庄
    如果说,百万庄是中国“年纪”最大的居民区,这话应不过分,因为它至今已有50余“岁”。这一片掩映于树荫下的红砖楼虽不属于文物古迹,但堪为北京民居楼房的“前辈”。老人们常说,当年竣工之日,百万庄俨然北京一大建设景观,参观者络绎不绝。纵览中国建筑史,它完全可以列入上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群”。

    旧北京时,这里人称“百万坟”,也就是西直门外埋葬无名尸首的乱坟岗子。解放后不久,盖起新中国第一个中俄合璧的住宅小区。由于住的全部是国务院各部委的干部,因而居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众多楼房按照地支排列,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9个区。其中,位于“庄”中心偏北的申区,为高干住宅区。房子一律为红砖墙、坡屋顶、木屋架、底层为“37墙”,二三层为“24墙”,楼板为丁字梁加整体钢筋网水泥现浇板。墙内为白灰砂浆,室内为混合灰抹面,外墙为水泥勾缝。唐山地震后,又进行了加固,不但有立柱和两三道圈梁,且立柱、圈梁和墙体都有铆固筋,二三层室内都设有横向拉杆。资料显示,百万庄建于1953年,据说是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的杰作。据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当初盖这片楼房时,由于缺少吊车,二三层所用的水泥板,大都是工人师傅踩着颤颤悠悠的踏板,一步步地用肩膀抬上来的。不光房子造得别致,连百万庄的孩子也拥有独特气质。他们多半文静好学、知书达理,儒雅中透着优越感。每逢有人问起出处,这帮孩子忒自豪地回答:“我们是百万庄的。”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城颇有名气。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走进百万庄

    百万庄设计之合理,布局之幽雅,质量之上乘,直叫今天的“豆腐渣”工程汗颜。可不是,如今中国就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超级工地”,欣欣向荣之际,也埋藏着质量低劣的危机。遑论那些平民商品房,就是身价不菲的豪宅,也经常传出墙壁开裂、立柱变形的丑闻。至于断桥路塌、新房变危房的败笔,一个接着一个,真不知道那些建筑商是用脑袋施工还是用屁股施工?日前,建筑专家揭示建筑物“短寿”的内幕时指出,我国的大量工程寿命不足50年,估计10至20年内工程结构隐患将会暴露无遗。这种损失比占0.01%的倒塌事故可能要大数百倍。今后的开发商假如揽到工程,最好能先到百万庄小区来转一圈,仔细品味一番,或许有些人的良知会逐渐苏醒吧。

    今日的百万庄,年轻住户已经不多,他们纷纷搬到新小区去了。只有不少老人家留下来,坚守着这一片破旧凋敝的红房子。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笑谈往事,诉说艰辛,慢慢打发着时光。房子和人一同变老了,木制窗框变形,红砖开始发“酥”,下水道也经常被堵死。可是再老,也老不过胡同呀?只可惜,现在有胡同游,没有旧楼游。不过,要说这些老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似乎有点儿勉强。但美人迟暮,魅力不减,百万庄毕竟是中国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小区。于是,拆和不拆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之中。前不久,一位媒体记者来此做客。置身鸟语花香,眼望树丛间幢幢矮楼,她说出一句让百万庄感到振奋的话:“哇塞,这才是人居住的地方。”

走进百万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