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确累了,起得挺早,可吃完早饭又倒头睡下,直睡到12点。边吃午饭边看电视,一部讲述许振超事迹的电影《金牌工人》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是在青岛港成长起来的知识型、专家型的“金牌工人”。
全国总工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的《金牌工人许振超》这本书的语言里这样写下:
“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岛港桥吊司机,三十年如一,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和他的吊装队一年那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创造了‘振超效率’”。
许振超——创造了许多领同行膛目的“绝活”
——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振超效率”
——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给自己的这样的鼓励名言: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
“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教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他指导团队练就“绝活”。许振超的团队愿景之一是人人达到:“一钩净、”“一钩准”、“二次停钩”等业内绝活。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金牌工人》首映式暨振超精神座谈会上,王兆国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铁人”精神,今天又有振超精神激励着现代工人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许振超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那“练就一身绝活,做个优秀工人”的成长经历和爱岗敬业、拼搏奉献、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宣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形成了宣传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
王兆国强调,当今是科技创新的时代,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最终要通过工人的双手制造出来,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生产、加工,最后制造出产品来,全过程都要创新。当代工人都要像许振超那样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争创一流业绩、争做金牌工人。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瑞士手表。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中国和瑞士两国技师比试手表组装。他们组装的都很完美,但是经过测试,中国技师组装的手表在性能上略逊于瑞士技师。这个故事无从考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级技师在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
父亲只有高小文化,16岁进厂当工人,凭借一股钻研劲儿和天生的灵巧劲儿,练就了一手钳工绝活,车工活儿、电工活儿也拿得起来,木工活儿也行。我们家最早的家具都是父亲打的。30多年前,家家流行自个儿打家具。车间里同事的自行车都是父亲修理,街坊四邻的一些这活儿那活儿的也都找父亲。父亲是老实人,天生一副热心肠,只要称赞他干的活儿漂亮,父亲就心满意足了。学校老师的锁打不开了,我拿回家,父亲给配了一把新钥匙。印象中,父亲似乎每天都一些小活儿干。父亲是厂里的模范,小时候,我最自豪的莫过于在厂子宣传橱窗里看到父亲胸戴大红花的照片。有一次,父亲的一张工作照上了《济南日报》头版,好像是父亲获得了劳动模范称号吧。那张报纸父亲一直珍藏着,偶尔还拿出来看看。80年代末,在济南市轻工系统大比武中,父亲获得第一名。父亲自豪地说,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比赛,很多人在2个小时内都没有完成。作为奖励,父亲出去旅游了一次,本来还可以被提拔为技师,可是没有文凭,只能进行文化考试。父亲没有通过考试,技师自然没有当上,还是一个工人。这也许是父亲一生最大的遗憾。
现在,工人老大哥的地位每况愈下,技术活儿也不值钱了。会技术的,都下岗了;年轻的,都上大学了;技校没人上,所谓的大学滥大街了。满大街的大学生,拿着花了几万元换来的、不值钱的文凭,挤破脑袋找工作,就是没人想当工人!
日本也好,德国也罢,它们工业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技术工人的水平上。中国现在太需要高水平的蓝领工人了,尤其是高级技师。可是,谁来当工人?
中国太需要许振超这样的金牌工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