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缤纷感悟:于丹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2007-03-07 12:50:00)
    最近,我关注两个热点:一是于丹,二是两会。这两者有关联吗?
    于丹讲《论语》,宣扬的是和谐;两会讲科学发展,宣扬的同样是和谐。
    于丹现象,绝对是2006年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于丹的火爆,与当前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利益格局调整时期,由于利益调整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整个社会处在浮躁之中。于丹的出现,正是对这种浮躁的回应!!!
          缤纷感悟:于丹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关于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的文章。他以为,中国人正在丢失自己的传统美德(大意如此)。我极为赞同此观点。
    中国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为什么?在这个浮躁的经济社会,人们追名逐利,丢弃了传统美德。老祖宗的好东西丢了,洋人的好东西也没学好。
    我在迷茫,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迷茫。
    中国是有着5000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古人创造的文化(当然包括儒家、道家)至今还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影响。“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关于“和”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同的表述。如“中和”、“和谐”。在《论语》中讲“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表述有的就事物的状态而言,有的就方法和原则而言,有的就其价值和地位而言。其总的思想是说中和、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孔子讲中庸,就是讲的平衡和协调。《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反对“过犹不及”,过了、不及,都是失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处理之所以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化、简单化、极端化,不是过,就是不及,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因此,中庸、中和、和谐,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生态破坏是失中,贫富差距扩大是失中,身体有病是失中,等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发现以及掌握事物的“中”,使其得以协调发展。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观,平衡发展观。
    要不咱咋叫中国呢?中也,和谐也。
    不管是于丹讲《论语》,还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其核心都是回归中华传统美德。孔子当年也是生活在社会转轨的乱世,他周游列国,推广儒家学说,目的就是创建和谐社会。如今,于丹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孔子的角色,通过强势传媒,来传播儒家学说。正所谓殊途同归也。
    一场久违的大雪,使干涸的北京滋润了许多。
    一个于丹的讲座,使众多饥渴的心灵如沐春雨。
    于丹现象,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呼唤和回归!
    于丹现象,是社会想象,是文化现象,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让那些躲在小楼里挑毛病的迂腐的学究们、博士们去哭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