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央8台正在热播历史正剧《卧薪尝胆》。这是一部好剧,剧本好,演员好,值得一看。可总有一个“诺”字,让我很别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诺,在古语中有“应诺”之义,在应答中常用,与今天的“是”类似。我没有考证“诺”的具体年代,不知是否在春秋时就已被应用。可不知为何,导演偏偏钟情于“诺”字。整剧中,演员们操着不知为何时代的语言(反正观众能听懂),可为什么唯独用一个古代的“诺”字呢?
我以为,既然是现代人拍电视剧,就应该用现代语言,否则,让演员们操着古代吴越之语,谁能听得懂?可问题在于,为什么偏偏用一个“诺”字呢?不解。
再有,剧中的语言超越时代现象十分严重,俯拾皆是,就是古人说后人之语。如,放浪形骸,明明是晋人王羲之之语,却由楚人范蠡说出,岂不怪哉?就连“矫情”这样的现代词汇都语出勾践之口,可为何偏偏不放过一个“诺”字呢?不解。
想当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台词半文半白,忽而文的酸掉牙,忽而俗得像胡同串子。只是在让人不解。
唉,怎一个“诺”字了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