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物质匮乏、钱包瘪瘪的年代,文化消费实在是少得可怜。看一场露天电影,花两分钱在街头看一本小人书,已是不错的选择。倘若到影院里看一场电影,那简直是奢侈和极大的享受。学校集体组织看电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儿了。《宝葫芦的秘密》、《苗苗》、《红孩子》、《猎字99号》、《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都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那天,被我们认为是节日。
家长是不会花什么钱给孩子买课外书的。只有赶上“六一”,家长才会施舍几毛钱,让我们到新华书店买一本作文选什么的。记得有一名同学叫张一刚,我们管他叫“二铁”。他是老师子弟,刚转学来第一天,老师点名:张一刚,然后嘟囔一句:还二铁呢。全班哄堂大笑。从此,我们就叫他“二铁”。他有一本全班唯一的数学参考书,上面都是练习题。老师还向他借去看。我借,他不给,谁借也不给。除了课本,那个年代,我们还能看些什么书呢?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可花朵的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沙漠。好在父亲还有一点书,《金光大道》、《苦菜花》、《林海雪原》、《沸腾的群山》、《水浒传》,我都把它们翻烂了。我的并不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许就源于此吧。
一本小人书,会在无数小伙伴之间传看,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一本好的小说,会成为一个班的宝贝,像魏巍的《东方》。前些年,因为纪念与怀念,我在中国书店淘到一本《东方》,可惜只是翻了一下,再也没有当年的乐趣。
上了中学,母亲常常给我买《中国青年》。在里面,我发现了世界原来那么大,人生原来那么精彩。后来,好的杂志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当代》、《十月》、《读者文摘》、《故事会》、《世界知识》,我都看过,都从中吸取过营养,就像干涸的土地被春雨滋润一样。多年来,《读者》杂志一直伴随着我。
如今,生活富裕了,物质生活上去了,文化生活却下来了——文化成了一种高消费。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书、电影票、音乐会票的确比较贵,与我们的收入相比,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没有时间坐下来消费,时间是金钱呐。当某些人热衷于推杯换盏桑拿捏脚的时候,可曾记起当年舍不得花几毛钱买一本书?
千万不要说没有时间。或许,你一天到晚已经忙得一塌糊涂,可还是抽一点时间,读一点书吧,听一点音乐吧。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