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工具介绍及篆刻技法入门

(2006-05-22 06:19:34)
分类: 艺术理论

[刻刀]
初学者可备大小适中的刻刀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还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刀把部分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当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出产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印泥(但不可用海绵印泥)代替。印泥宜放在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者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一付元宝螺丝,几个木块即可)。

[笔墨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用于摹写印稿。
墨宜用砚台研磨,宜浓不宜淡。尽量不用一般的墨汁。墨以徽州出产的为最佳。
砚台有多种,比较好的有端砚、歙砚,初学者用一般的石砚也可以。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的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要移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钤印可用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自制,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法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赏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出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度。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印石]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初学者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寿山石: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三、昌化石: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
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印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拭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印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印面,如磨石时力度不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斜,故磨印面时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设计)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份。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在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用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初学者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摹印时。用小号圭笔蘸墨依原印文线条用细线勾边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的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印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顺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的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一个笔划一刀刻成。双刀即一个笔划分两刀刻成,在刻完一个笔划的一侧后,反过来顺笔划另一侧再刻一刀。刀痕正中带一刀。

[怎样刻白文印]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一方印可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科,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印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可用双刀法,一印分四次刻完,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字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者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手指薄蘸墨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主要精力花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显示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六法论
后一篇:篆 刻 艺 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