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47778b51jw1f34af7zr7tj209e0cl3zo.jpg
鲁豫在她主持的《鲁豫有约》节目中推荐了电影《早餐俱乐部》,有时间,非常愿意看她推荐的电影。时隔一个月了,记忆犹新。
五个性格迥异,因各种原因,不同家庭背景的高中生,在假期被强制留在校图书馆学习。
五个人中,有小流氓班德、白富美克莱尔、学霸布莱恩、体育特长生安德鲁、还有个怪咖艾莉森。被罚的原因各异,小流氓早被定义为罪犯;白富美因为逛街;学霸因一次考试成绩失利想自杀;体育特长生想讨好父亲,以为欺负别人,能得到赞赏;喜欢画画很有才华的怪咖只是无聊进了被罚队伍。
五个不相识的学生聚在一起,由小流氓的挑衅开始,彼此间慢慢打开心扉,互相交流,道出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逐渐成为朋友。
开始,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小流氓,他学习差,打架、抽大麻、飙脏话,在坏学生中,也算是无恶不作。被定义走向社会会犯罪的他,依然有其脆弱的一面,他被严重家暴,家庭教育不仅仅缺失的,更严重的伤害。
五个不的学生的内心世界,躁动隐秘的青春,家长与教师了解多少?影片会告诉你。同时影片是面镜子,能照到家长与教师的灵魂,以我保守的思想,认为不适合未成年人。他们普遍不喜欢父母,对待教师简单粗暴的管理,同仇敌忾。在中国,问题学生通常出在问题家庭(留守离异家庭)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中。家长也想教育好孩子,但不得法,非打即骂。而个别教师,也利用手中的权力打骂学生,以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肯定明白,打骂学生是最失败无能的教育方式,打骂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叛逆。学生年幼,你打骂他,他不反抗,年纪大了,你再打骂他?
如何引导,而非管理(郑渊洁强调教育是引导),让他们走上正轨?即使是小流氓,也是人。当你给他温暖,触及他心灵的时候,他一样会表现出柔软刚正的一面。对于这种人,不要轻易下定义,轻易把他推向社会。在叛逆的青春期,你拉他一把,他能成人,你推他一把,的确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分子。
在对类似这种小流氓的教育中,美国教师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比较起来,要克制很多。在中国,这种学生铁定被开除。这是美国12年义务教育的不同,中国的教育还是棍棒教育,显然,这种教育模式的失败越来越凸显了。
今天看到一篇师生互殴的小视频,教师与学生先有语言纠缠,后来老师先掐学生脖子,随后几名学生上前厮打老师,当事老师共掌掴学生三次。近年,有很多学生被教师暴力与性侵的新闻出现,也有个别教师被打的事件发生。关于此事,学生间互殴,言论导向是让学生蹲监狱,有反对意见,会被各种语言暴力狂轰乱炸(期间看到教师素质);如果是教师打学生,党媒与大V很少转载表明立场。教育出问题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与老师各有各的问题。去年冬天会考,新浪微博见识了那些因抄不到或抄到担心被取消成绩而发疯的学生。是谁给他们提供的答案呢?在互联网时代,很少有正义的声音与正能量事件能被炒作起来,都是些反智的事件才能引起公众的反应。学生缺少教养是一方面,教师没有别的方式处理此事?
某教师曾说教师是良心行业。教书育人,既教书,又育人,想做好教师,不容易。另一方面,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心理素质。你的暴力如果没打到他软弱,换来的只能是以暴制暴。今天你打学生发泄了情绪,明天你面对的可能是同样的暴力。我一亲戚,曾在其空间说想掐死学生。而当她经过培训回来后,心境就平和许多,会反思其教育方法。父亲曾教过调皮学生,被家长和老师打,后来干脆不上学了,父亲接手后,父亲让他爷爷把他送学校来,不打骂他,鼓励他,关照他,后来他读了师范,他一直非常感激父亲。简单粗暴换来的不是奴性就是以暴制暴。美国允许个人持枪,换中国现在试试?
每个人都有其可用之处,《早餐俱乐部》中小流氓或者会因白富美改变命运,现实生活中,这类所谓的小流氓,骨子里很重义气,他们不爱学习,未必不是可塑之材,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体力与吃苦的毅力。还记得《太阳的后羿》那个抢东西的小流氓吗?
五个学生也体现了中国现在学生的基本状态,学霸表情呆滞腰身微驼,重点学校学生自杀;想做好孩子邀功请赏做傻事;青春期爱美各种捯饬;谈恋爱性行为(实在没办法或者可以给他个TT)等等。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躁动隐秘的青春,从青涩到成熟,期间茫然反派,会做一些出格的事,需要教育引导与唤醒。每个学生都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成绩固然重要,成人最重要。多年后,站在你面前的学生,你或者会平等相待,哪怕如影片中打扫卫生的大叔。快递哥被打时有大老板来撑腰,那么其它人被打呢?学校的暴力的确会带到社会上,这是恶性循环,不要在未成年人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学校与教育部门应该增设心理辅导课程,不是摆设,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包括对教师的。
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平等尊重,而非以暴制暴。中国的改变,一定是从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