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想的真与以前不一样了

(2010-07-26 16:37:48)
标签:

唐山大地震

杂谈

分类: 影音八卦

 一句话点评:以揭开伤痛的方式来感动人,有点残忍。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给人的直觉是,一定会有地震恐怖场面,一定会揭开往昔的伤痛。虽然短暂的灾难镜头后面是生活,是亲情,是爱。依然觉得以揭开地震伤痛的方式来感动人,很残忍,又何况汶川地震过去没多久呢。

 我承认,没人逼我感动,但我的眼泪无法控制的从头流到尾。当时心里真难受,什么也不想写。我相信人的大脑中,会有像电脑一样,能在后台工作的程序,你在做别的事的时候,它还在默默地运作,悄么声的帮你整理脑内信息。两天后,我梦见所在城市地震了,翻江倒海,天塌地陷,那种惊恐,不是影片能带来的感受,那种真实感,简直让人绝望。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重温影片。23秒摧毁了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为了救家人,在地震中去逝。母亲元妮,受救护条件的限制,面临着两个选择,到底是救女儿,还是救儿子?选择哪个,都会有撕心裂肺的痛。可如果耽搁了时间,也许哪个都救不了。她最终选择救儿子。女儿方登在母亲离开事发地点后,也活了过来。只是从母亲放弃她的那一刻起,她对母亲的敌意就发生了,自此,她对任何人都存在着疏离与戒心。连母亲都会放弃的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真爱呢。这样的戒备,她背负了32年。明知道母亲和弟弟还活着,她却始终不肯相见。而当她在那段徒有虚名的爱情中怀孕,宁肯被男人抛弃,放弃学业,也要生下孩子,这是地震所带来的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母亲当年放弃她所做出的抗议。这32年里,母亲的痛谁又会知道呢,儿子失去了一条胳膊,她一直一个人,不是没人要,而是她不想,她心里只装着这个人,为了这个人,也为了她认为不在人世的方登,她不肯离开唐山一步。母亲用持续的疼痛惩罚自己,女儿用对母亲的仇恨伤害自己。方登是本片的主线,她质疑亲情,淡漠亲情。可她到底还是惦记着什么,所以,她不快乐,直到32年后。

揭开公共伤痛,这无疑是一枚巨型催泪蛋,我想,冯小刚想借此来表达爱的主题。爱,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句话简单的话,说开了,就温暖了。在爱这件事上,无需计较,特别是在亲情之爱上,彼此计较其实就是对彼此的伤害与惩罚。爱不能有戒备之心。一定要相信爱,才能得到爱。天灾人祸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灾难过后,能胜出的,怕是只有爱了。亲情之爱,爱情之爱,人间大爱。剧中,在人间大爱这块,从血源关系上讲,会涉及到伦理之情,养父母的爱可以是无私的,但人们通常存在偏见。影片中有个小细节,养母曾多次提醒养父,在穿着上不能太随便,言外之意,就是要包裹得严实一点。如果不是人世无常,谁不希望在亲生父母身边啊,亲情之爱常常无可替代,这种人生遗憾,是对当下身为父母者的警醒。

 一部戏,把人哭得稀里哗啦,回头想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如果不是“无巧不成书”,故事就没法继续了?32年后方登与弟弟同时奔赴汶川,刚好弟弟与人说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母亲选择他而放弃姐姐的事,恰巧被姐姐方登听到,她因此而原谅了母亲。对于以历史事件命名的电影,这样的剧情,十分失真,非常狗血。

 我承认,该片攒了我大量的眼泪,但我不想给这部电影太高的评价。不是得了便宜卖着乖,是我依然不觉得揭开公共记忆的伤痛是什么高明手段。也别那么高调的说什么票房突破5个亿的事了,咱老百姓听了,心里拧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