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
(2009-09-18 08:35: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浅谈 | 
2008年11月6-7日,经红河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石屏县宝秀镇中心小学课题《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批准为红河州教育局“十一五”规划第三批课题(课题编号:1153064)。按照红河州教育科研课题有关规定,该课题已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现将开题报告呈文如下,请州、县教育科学领导小组予以备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规定在中小学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1世纪后,上海、辽宁、江苏、黑龙江等省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础课、必修课,8月13日,云南省教育厅召开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类学校把“三生教育”作为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标志着我省生命教育正式启动。目前,学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对如何做好学校生命教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本着实践——创新——实践的原则,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由于缺失生命教育,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学生在面临较大学习压力等因素下非正常死亡案例层出不穷,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引起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思考。在广大农村,社会、家庭、学校对生命教育意识较为浅薄,少年儿童对生命轻率、漠视,开展学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开展学校生命教育,旨在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所以,学校生命教育是一项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事业,探讨研究开展学校生命教育的最佳方法、最佳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广大教育者面临的新问题、新思考。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用教学方法为手段,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助之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做到政府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前提、根本,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上从生理、心理和意义三个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实施途径上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突出实践活动。方法上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中,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整体上做到政府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最终达到感动学生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内容是:
1、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2、探索挖掘生命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包容性和整合性。
3、探索总结生命教育在三维教育中有机统一的有效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难点:探索总结生命教育在三维教育中有机统一的有效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理论意义:探索可行的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策略,构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力的有效途径。为我中心校生命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学实践过程,也可为我县乃至全州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实践意义:做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关注个人与他人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升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我校安全教育奠定基础,为争创“平安安全校园”创设条件。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内容上、实施途径上、组织形式和方法上都各自是一个有机统一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是一门庞大的教育科学。今年正式纳入小学课堂必修课的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我中心校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在三、五年级开设《生命.生存.生活》课,学校作为首批开设生命教育课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校生命教育主渠道中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它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为全省各类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成果、实际成果、方法成果、教育成果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可能遇到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首次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水平尚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学校生命教育在国内处于实验阶段,可借鉴的经验缺乏,理论基础薄弱,在科研资料的搜集、参照、对比等上有一定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课题研究的严谨性。
3、生命教育不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进行长期、反复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解决的办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走出把教育科研作为摆设的误区,学校将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课题组成员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强与周边学校的联系、沟通,实现资源互补,通过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思路,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类型、方法、步骤和预期成果形式
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
1、以问题为中心——着力探索对话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学校生命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为首要目标,辅之以探究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其它教学法,以弥补缺陷、扬长避短。
2、以实践为中心——以学校教育为生命教育主渠道,突出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以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3、以反思为基本手段——运用反思这一基本手段,对学校生命教育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即“实践——创新——实践”的过程,使我们的生命教育在实际的运作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总体安排和进度: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至9月,总结我中心校《生命.生活.生存》课开展情况,分析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结构,结合国内、省内学校生命教育开展的情况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确定课题。
2、实施阶段: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研究人员明确课题目的和意义制定实施方案,结合相关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实践探究学校生命教育策略。鼓励教师锐意创新,从内心和行动上关注生命,突出组织开展好课内外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大胆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显现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成功经验。积累资料,汇总分析,写出实践阶段的小结。
3、总结阶段:2010年9月至12月,总结分析实践研究情况,汇编经验论文,形成研究成果报告,申请结题验收。总结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进一步完善、反思。
实验方法:以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调查法、文献法。
1、经验总结法:依据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经验,搜集具体的资料,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性报告。
2、行动研究法:针对学校生命教育策略这一核心,对不同阶段性研究小结进行比较,针对问题,实践——创新——再实践,探索最佳教育策略。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比照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生命内涵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4、文献法:广泛收集生命教育理论,吸收、运用、了解、掌握,充实课题资料,有序开展研究。
八、课题组成员及职责分工
可制民,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1975年参加工作。本课题中负责制订方案,协调和指导各研究人员的工作,撰写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
杨伟锋,小学高级教师,大学学历,教龄13年,宝秀中心校教科室主任。在本课题中负责课题方案的实施,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推广,撰写开题报告。
陈晓庆,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教龄14 年,宝秀中心校教导处副主任。本课题中负责“学校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参加此项研究的人员有各完小教研员。
王志梅,小学壹级教师,大学学历,教龄9年,在本课题中负责“探索挖掘生命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包容性和整合性”的实践研究。参加此项内容研究的人员还有各完小教导主任等。
张学英,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教龄21年,在本课题中负责“探索总结生命教育在三维教育中有机统一的有效方法”的实践研究,参与此项内容研究的有各完小校长。
梁蕊,小学壹级教师,大专学历,教龄10年,宝秀中心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在本课题中负责“生命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 并在各阶段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研究资料。
九、实现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保障措施
1、成立了中心校教科室,集全镇之力,抽调骨干力量开展工作,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营造教育科研良好氛围。
2、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效。
3、建立学习培训制度。以“请进来,派出去,自办班”的形式,加强课题组成员和“三生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研究经费保障,向中心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科协科委和相关部门单位申请研究经费八仟—壹万元。
应当说,在红河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各位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中心校行政班子的带领下,依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课题组有能力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
 
 
石屏县宝秀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