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素质
许多国家礼仪教育从幼年开始
新加坡:将礼仪教育作为“治国之纲”。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加坡人出现道德危机。当时的李光耀总理及时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80年代初,新加坡又进一步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新加坡把仁义道德、礼仪礼貌教育作为“治国之纲”,那就不难想象,在整个教育期的礼仪修养教育是何等重要。直至今天,可以看到这个国家他们对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的文明程度的高度。
美国:要牢记“三个C”,即:关心(caring)、同情(compassion)、体贴(consideration)。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国家历史虽然不长,但国民的综合修养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孩子从初入学校开始,就开始接受社交技艺和常规礼节的教育,如:用力地与对方握手,直视对方的眼睛,微笑着说一些好听的话或礼貌用语等。
美国人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要求孩子讲究礼节,不穿着背心、短裤、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衣着整洁,身无异味。无论任何时候,接受他人服务时,都要说声“谢谢”,否则会被视为无礼。不随便露出令人误解的微笑,不在排队时插队,不乱丢垃圾,不勾肩搭背行走等。
韩国:学习礼仪自幼年学习问候开始。无论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都能听到韩国人亲切的问候。韩国教育孩子,在问候别人时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要上身倾一倾,然后才是面带微笑地问候。
韩国孩子的礼仪教育,很小就开始进行。在孩子刚会说话之际,礼貌教育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大人给孩子东西时,孩子一定要双手接过,鞠躬道谢。进入学校,见到老师必须鞠躬问候。当家长离开时,老师还会要求孩子向家长鞠躬道再见。老师教育儿童见到邻居、熟人,要主动上前鞠躬问候。
这种人与人的默契和尊重,让世人看到了韩国国民的团结和国家的进步,对韩国的国家素养、国民素质的树立和宣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日本人从小学习礼仪。自幼儿园早期教育开始,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一个日本人必须懂得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就得学习。学校会规范地教授孩子学习礼仪,例如,告诉孩子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等为基础的等级制,这也是日本家庭礼仪的核心。不论在家中或餐馆内,就餐坐位都有等级、长幼区别。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等等。
目前国内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礼仪教育缺少系统化和正规化;
2、礼仪教育的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够;
3、礼仪教育缺乏理论的指导、操作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距离较远,效果不理想;
4、礼仪教育未能成为学历教育的组成部分,随机性强,持续性差。
为此建议:
一、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确立礼仪修养课程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
1、确立适合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和具体教育内容;
2、制定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培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3、确定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培育的基本评价内容与方式。
二、编写实用适用的《中小学生礼仪修养》教材
教材内容要丰富而且实用,涵盖中华民族道德水准和礼仪的综合理念,制定中小学生生活礼仪的行为准则。既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在学生仪表形象、言行举止、文明习惯、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涉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言风格的不同,道德规范的要求也由低到高,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
三、礼仪教育课程阶梯化
1、小学一至二年级以示范、启蒙为主。教育目的是树样板,立规矩。教材可以以诗歌形式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容易掌握。
2、小学三至四年级以明事理、导言行为主。教育目的是明辨是非,指导行动;课程教材可以以故事会、课本剧为课型。
3)五至六年级以养成、提升为主。教育目的是养成习惯,优化素质,付诸实践;教材安排可以以互动课为主要课型。
4)初中阶段以明理导行为主,教育目的是明辨事理,激励感悟,强化素质,指导实践;教材内容以“爱的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知情达理,学会爱祖国、爱亲人,尊师长,亲友朋,进而升华到珍爱个人青春年华,探索个人性格完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激发学生有所作为。
四、礼仪课程纳入学历教育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