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案征求意见:提高国民素质 礼仪教育最有效

(2011-03-03 08:47:06)

  不久前,港澳台连续发生内陆游客与当地导游斗殴事件,影响很坏。类似反映国民素质尚还偏低的事件和行为频繁发生。内炼修养,外树形象,越来越成为公民迫切的必修课。礼仪教育从外在行为举止入手,逐渐内化为内在修养和素质,无疑是提高国民素质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一大措施和方式。

 

提高国民素质 建议将国民礼仪纳入九年义务制学历教育(草)

 

   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和瞩目的今天、在社会变革急剧发展的今天,内炼修养,外树形象,越来越成为公民迫切的必修课之一。礼仪更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现代社交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道德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标志。礼仪更是人们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并存和碰撞,这种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在目前旧的价值体系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价值体系断裂期”,一些中华民族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元素被抛弃了。国家提出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当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礼仪中,有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养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互助,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一个民族的团结奋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礼仪教育的迫切性和系统化,刻不容缓。

 

许多国家礼仪教育从幼年开始

   目前,许多国家的教育界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对下一代进行礼仪教育,从幼年即开始。世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看到诸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的成果。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国家在礼仪早期教育中的经验。

 

新加坡:将礼仪教育作为“治国之纲”。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加坡人出现道德危机。当时的李光耀总理及时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80年代初,新加坡又进一步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新加坡把仁义道德、礼仪礼貌教育作为“治国之纲”,那就不难想象,在整个教育期的礼仪修养教育是何等重要。直至今天,可以看到这个国家他们对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的文明程度的高度。

 

美国:要牢记“三个C”,即:关心(caring)、同情(compassion)、体贴(consideration)。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国家历史虽然不长,但国民的综合修养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孩子从初入学校开始,就开始接受社交技艺和常规礼节的教育,如:用力地与对方握手,直视对方的眼睛,微笑着说一些好听的话或礼貌用语等。

美国人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要求孩子讲究礼节,不穿着背心、短裤、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衣着整洁,身无异味。无论任何时候,接受他人服务时,都要说声“谢谢”,否则会被视为无礼。不随便露出令人误解的微笑,不在排队时插队,不乱丢垃圾,不勾肩搭背行走等。

 

韩国:学习礼仪自幼年学习问候开始。无论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都能听到韩国人亲切的问候。韩国教育孩子,在问候别人时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要上身倾一倾,然后才是面带微笑地问候。

韩国孩子的礼仪教育,很小就开始进行。在孩子刚会说话之际,礼貌教育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大人给孩子东西时,孩子一定要双手接过,鞠躬道谢。进入学校,见到老师必须鞠躬问候。当家长离开时,老师还会要求孩子向家长鞠躬道再见。老师教育儿童见到邻居、熟人,要主动上前鞠躬问候。

这种人与人的默契和尊重,让世人看到了韩国国民的团结和国家的进步,对韩国的国家素养、国民素质的树立和宣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日本人从小学习礼仪。自幼儿园早期教育开始,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一个日本人必须懂得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就得学习。学校会规范地教授孩子学习礼仪,例如,告诉孩子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等为基础的等级制,这也是日本家庭礼仪的核心。不论在家中或餐馆内,就餐坐位都有等级、长幼区别。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等等。

 

目前国内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礼仪教育越来越被教育界关注的今天,各地的教育体系也一直在做礼仪教育的尝试和探讨,也意识到礼仪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礼仪教育始终没有被正式教育系统开发和实施,也未被列入九年义务制教育体系中去。

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礼仪教育缺少系统化和正规化;

2、礼仪教育的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够;

3、礼仪教育缺乏理论的指导、操作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距离较远,效果不理想;

4、礼仪教育未能成为学历教育的组成部分,随机性强,持续性差。

 

为此建议:

    建议在现有教育体系中,研究开发中小学小学生礼仪教育正规课程,并规范列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去。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坚实的基础。

   将礼仪修养课程,首先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可以对孩子从少年期就开始贯彻礼仪修养教育。这对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精神文明水平,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确立礼仪修养课程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

1、确立适合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和具体教育内容;

2、制定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培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3、确定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培育的基本评价内容与方式。

 

二、编写实用适用的《中小学生礼仪修养》教材

教材内容要丰富而且实用,涵盖中华民族道德水准和礼仪的综合理念,制定中小学生生活礼仪的行为准则。既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在学生仪表形象、言行举止、文明习惯、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涉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言风格的不同,道德规范的要求也由低到高,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

 

三、礼仪教育课程阶梯化

1、小学一至二年级以示范、启蒙为主。教育目的是树样板,立规矩。教材可以以诗歌形式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容易掌握。

2、小学三至四年级以明事理、导言行为主教育目的是明辨是非,指导行动;课程教材可以以故事会、课本剧为课型。

3)五至六年级以养成、提升为主。教育目的是养成习惯,优化素质,付诸实践;教材安排可以以互动课为主要课型。

4)初中阶段以明理导行为主,教育目的是明辨事理,激励感悟,强化素质,指导实践;教材内容以“爱的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知情达理,学会爱祖国、爱亲人,尊师长,亲友朋,进而升华到珍爱个人青春年华,探索个人性格完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激发学生有所作为。

 

四、礼仪课程纳入学历教育考核范围

   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对课时课程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建立起相关的考核标准,并成为升学的考核标准;同时也是今后就业、诚信的一项素质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