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务工资”:考问的不是男人是各级政府

(2010-03-10 12:14:27)
标签:

家务劳动

工资化

公共福利

男性养家模式

女性权益

        开放:承认中国家庭及女性的福利承担

      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0/03/10/837832.html

                 2010年03月10日08:21 南方都市报 

     摘要:最近,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一项提案———“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

 

  最近,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一项提案———“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这项提案被许多媒体快速解读为“老婆干家务,老公发工资”,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稍微查阅一下张委员历年的提案,似乎总在锻炼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难道女人来自水星,男人来自火星,两性战争不可避免吗?婚姻内讲的是亲情和爱情,老婆干点家务活,怎么就变成了丈夫给老婆发工资呢?其实,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读。提倡老公给老婆发工资,这种做法只会变相强化家庭内男性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压低女性的地位。倘要说这份提案的最宝贵之处,应该是为我们的家庭提出要向政府争取一份公共福利。

 

  丈夫给妻子“发工资”,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国过去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也是如此,学者们形象地管它叫“男性养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男的在外面就业,获得薪水。这份薪水,包含了他养老婆和养子女的费用,目的是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总之就是,男的挣了工资回家,再向老婆发生活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政府不承担或者很少承担照顾儿童与老人的公共服务。例如在德国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不容易找到公办的幼儿园。照看孩子与老人,料理家务等等,是家庭的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妻子的责任。

  随着妇女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获得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但是“双职工”模式需要一个条件支撑,就是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幼儿园与养老院等等。除此之外,日常家务劳动永远难以全部社会化,怀孕、生育、哺乳等等,更加不能假手于人。因此,实际情况是,女性们一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常常陷入职业生涯与家务承担之间的双重压力和困境之中,尤其是那些无法享受福利的家庭。

  在这种背景下,“家计工资”成为女性主义运动认真倡导的一项政策诉求。它包含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社会不仅要承认男人们外出“生产”的重要性,也要承认女人们在家“照顾”的重要性。男女平等,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男性做什么工作,女性也要做什么工作,而应该将女性承担的子女养育和家庭照顾,同样看作是有价值的“工作”。第二,家庭(尤其是女性)承担了大量照料孩子和老人的工作,就像政府提供社会服务要求咱们纳税一样,也应该给我们的家庭(尤其是女性)计算报酬。假如所有女性都离家就业(出走),不照看孩子不照顾老人,政府得花多少力气和钱去建养老院和幼儿园呢?这两点的实现需要有一种公共机制和公共政策,能够承认、衡量和支付“家务工作的工资”。

 

  因此,“家务劳动工资化”,不是要老公给老婆发工资,而是要全社会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这被看作是真正尊重女性的一种新思路。如果简单理解成要老公付钱,那就完全弄反了。那样的结果,只是使女性进一步陷入从属和依附的地位。进一步来说,提倡“家务工资”可以减轻公共福利系统的规模与浪费,也可以让女性有更多的选择,在职业工作与家庭照顾中做出平衡的选择。当男性同样可以从中获得报酬和福利时,这甚至可以鼓励男同胞们也从事家务工作。因此,这项提案考问的不是男同胞,考的是各级政府。

 

  (作者钟晓慧,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