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的印象中,中国的博物馆多是敞亮的展厅,安静的人群,规整有序的展板,尺寸恰到好处的实体或模型……每个进入馆内的人都怀着对科
技严肃的崇敬心理,对展品多是不敢触摸,工作人员会不断提醒你不要靠近。科学表现着一种权威且不容怠慢的姿势,让人觉得很近却又遥
远而陌生。那里对孩子就更加庄严,孩子们通常需要整整齐齐的排着队,听话地在老师的引领下参观,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有小动作,碰什么会遭到制止,难怪中国的孩子对科学有枯燥,呆板的认为.当然现在国内也有科技馆这样类似的地方,也有可以让孩子动手的东西,不过氛围很不相不同.
这让人感慨中美科学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孩子在游乐中激发了学科学的热情,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完成了科学的早期启蒙,这种方式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这种身心愉悦、潜移默化的科学滋养,对他们一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虽然重视科普教育,但却局限于说教和书本的死记硬背,这对于“玩是天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热爱那些"毫无生命力"、"枯燥难解"的科学,这种生硬刻板的说教,最终只能让他们畏惧甚至厌恶科学.因此,这也是美国孩子为什么比中国孩子更爱科学的一大原因.
此外,中国的游乐场只能游玩.纯粹的玩、纯粹的课本学习,这两种形式对孩子都不适宜,而两者的关联和过渡,即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才是最有益的,这一点,美国的“科学游乐场”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不过,美国的科学游乐场充分显示了充足的经济实力和文明素养的支撑,全场不仅很多精良的设施,维护得也很好,连一些很小的模具和图卡都保存得很完好,那些很小的孩子"游玩"后都会把所用的物品放回原处,有些可能就是一个木块,一个胶片,一小个模具......这让整个"游乐场"井然有序.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大型的水流设施,人们可以直观地从侧面观察水的波动和传递形态.
这台人型机器能够模拟如何发电和传送,之后灯炮是如何发光的.
这个可以扳动的大家活,可以让你真实地体会恐龙咬合的力量.说实话,女人基本是动它不了的.
小孩子在转动旋钮时,等待观看转动是如何取电的.
不少父母会带着孩子去"游玩",很显然,这些父母们看上去很熟悉这些设施甚至开关,应该是他们小时候是这样玩过来的.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会兴趣盎然地游玩.这是用光来显示弦乐发声时弦是如何震动的设施.
一对兄妹俩正在"玩乐"气流是如何达到重力平衡的.
大厅中央不停的有很有趣的科普表演,这会儿表演是塑料在零下0度到240度时的形态变化.当可以常温下拍的皮球在超低温时掉在地上摔成碎片时,你对温度的能量自然会瞠目结舌,记忆深刻.
每个项目旁边都有标识或说明卡,描述简便清晰,有趣生动,益于记忆和学习.
孩子们像玩游乐场的游乐项目一样,和单纯的游乐项目相比,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科学的乐趣和热爱.这是在观察电子乐器不同波型如何产生不同的音色.
母亲也会抱着幼儿到这里,虽然小孩什么还不懂,不过他会一次一次地了解这个很形象的用水表现的物体流体阻力.
在模拟的河流中,孩子们可以真实的体会如何驾驶和航行.
历史区明显的成人和老人要多一些.
博物馆有大人和老人,有父母带着孩子,看得出来,有不少孩子是学校组织的.
这是人体区,人体血管悬挂着,真实地振动和流动着血液.,你能了解和感受你的身体的运动和循环.
各种人体器官很逼真,常常让你惊叹;原来我是这个样子的!
显微镜下,能看见模版上人体各部位的细菌,比如手,脚,肚子里等等.看过之后就不用多教育了,孩子们自然会讲究卫生.
这个设备很有趣,四个管中有四种不同淡淡的味道:烟,玫瑰,肉桂,薄荷,你按每个按钮就会散出一点味道,你可以感受和了解自己的嗅觉能力.有意思的是,我们同去了数人,女人普遍比男人的嗅觉分辩力强.
女孩似乎更喜欢这个花花绿绿的如何分辨颜色的"游戏".
在化学实验室里,进入是需要穿上白大褂的.
这道小门一拉开,演示出漂亮的女孩子打喷嚏会喷出怎样的细菌.
孩子们像拼积木一样拼装人体的细胞,她们还会忘记吗?
文化区有印第安人文化等展示,你可以在古老的织毯机前提验如何编织.
动物区有各种非常精致的动物标本,你可以学习和动手制作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