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告诉我们,一味地追求金钱和获得了大量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并不能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最初所属的社会阶层。获取金钱的过程耗费一个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宝贵的生命在消然逝去。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金钱固然重要,但只有金钱并不能使你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赏识。有格调和品味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和欣赏,物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反而变得越来越需要提高文化品味和生活格调。
中国人不喜欢谈论社会阶层和等级问题,受到无产阶级思想长期的感染和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谈论阶级和等级是严重的社会歧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平等社会的神话已被打破。但什么是现行社会的等级标志,人们是茫然的。尽管经济快速变革带来的金钱,在社会等级划分标准上起激化的作用,但人们对这个敏感问题并不清晰。
品味是什么?“CLASS”在英语中表示阶层、等级和阶级,也有格调、品味的含义。在欧美国家,通常在谈及一个人的“CLASS”时,并不是评价他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评价他是否有格调和品味。
为什么那些表明自己有教养的人会在一些衣食住行上学习和尊崇规矩和条条框框呢?因为人与人的了解大多只能从日常生活所表现的喜好,也就是所谈的品味、格调来表明内在的和背后的东西。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和色彩,阅读什么书刊,说话的方式和腔调,家里的装饰格局,喜欢什么运动和娱乐,甚至你爱吃什么,喜欢什么餐具等等,都会表明你的情趣、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取向和财务状况等等。
事实上,人的品味和格调在成年之前已基本完成。人可能会一夜成名或一日暴富,但不可能在一日之间改变生活品味。所以当我们仔细观察很多“上流人士”时,通常会从一些细微的举止看到旧日的痕迹,比如有些人尽管满身都是名牌,但头发可能散发着油腻的气味,鼻毛可能粗糙地露在外面,体臭,指甲里塞着黑色的污垢……
有一次我和美联社驻中国的一位女记者谈起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变化,我记得她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不少中国人在下午参加重要谈判时嘴里会有强烈的刺激性食物的味道。她为什么会举这个例子呢?这在中国人可能认为是个很小的细节问题,甚至并不认为是一个问题,但恰恰是这些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习性,一系列细微的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显现了人与人的差别。
人要关注自己的品味和格调,女人更为感性,更应该培养和定位自己的品味。女人的品味并不是来自富有或出身豪门,也不是拥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女人的品味最主要是来自内心的高贵品质。当然,人们可以借助一些富有品味的服饰物品表达内心和精神。真正划分社会阶层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势和血统,而是品味和格调。品味和格调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重要的是,品味和格调的提升,并不需要拥有很多的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