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朱熹错了吗

标签:
文化闽西雨云书评朱熹错了台湾国学傅佩荣 |
分类: 还烹龙井水(读好书) |
新年第一天上班,收到《文化闽西》杂志和稿费单,算是新年的惊喜和红包了,又可以买好多书了。同事姐妹抢着看,说是她的家乡杂志呢。龙岩算是福建文化气氛较浓的地方,感谢编辑编发我的书评随笔,感谢朋友的好书!再贴一篇随笔,希望2014年的自己,能多读书,多写字,一如既往!
朱熹错了吗
雨云
旧历年,收到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佩荣著作《朱熹错了》①。一直想说说翻阅这本书的感觉,但却不知从何开始。最早知道朱熹,从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始。后来关注朱熹,是因为我的出生地江西与生活地福建都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
史料记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22岁的朱熹出任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同安区)主簿。任职期间,朱熹曾数次登临嘉禾里(厦门旧称)金榜山,临海远眺,还做诗《金榜山》,做文《金榜山记》,对金榜山情有独钟。现在去厦禾路的金榜山,都能读到镌刻于石头上的朱熹诗文。朱熹诗文中咏及的一人不能不提,就是曾隐居金榜山石室的陈黯。陈黯何许人也?婺源县令陈元通之子,而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婺源县)是朱熹的祖籍,可见朱熹是有故乡情结的人。我还倾向于另一个原因,朱熹有志于学习陈黯。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就自同安弃官,致力于学术研究,历时二十余年。淳熙五年(1178),49岁的朱熹才出任南康(今属江西省星子县)知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因此,朱熹的一生,自举进士至死,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都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
朱熹的一生,除了学术上自成体系,创程朱理学,还推动了书院教育走上正轨。淳熙十二年(1185),朱熹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撰写了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一文。1178年朱熹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了“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可以说,书院在南宋的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读一读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东、谢泳所著《教育放言录》,就知道后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书院的消失,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不得不说,作为国学研究者,傅佩荣选择了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研究点,朱熹是什么人?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他错了?错了什么?光这一个“错”字,就让人好奇。
《朱熹错了》副题为《评朱注四书》,“四书”依朱熹的编排顺序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六百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学习儒家,也深受朱熹思想的影响。傅佩荣《朱熹错了》,针对的问题就是:朱熹表面在注解四书,其实是朱熹用四书来注解自己的思想。首先,作者没有否认朱注四书在推广及发扬儒家学说方面的贡献;其次,作者对朱注四书的排列顺序上提出异议,认为《大学》、《中庸》置于《论语》之前有违常理。所以,《朱熹错了》依作者的思量依次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进行了省思与分辨,指出朱注哪一句不合理,哪一句没根据,哪一句弄错了,更是将重心放在了《论语》上,占用了百分之五十的书量,从52个方面指出朱注思想对《论语》注解的失误。比如第一辑第一篇《时机的重要》,对《论语》首篇《学而》首章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辨析,针对朱注中的“学”、“时”、“习”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讨论。
对于学术史上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阐释经典,我是不太懂,但我知道世间的事本就不是简单的错与对,一部戏剧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何况学术思想的探讨与推广。我就不喜欢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孔子总是圣人吧,他不是也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么该打的话么?朱熹对四书的解释阐发了他个人的学术观点,也有着时代的局限,他本身没有错,错在他的儒学被利用被扩大,错在读书人死读书读死理,关朱熹什么事?傅佩荣的《朱熹错了》对朱注四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辨明朱注与原文之间的歧义,帮助读者了解四书的原意,也是在阐述他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学习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要有自己的辩证。不苛责,也不盲目崇拜。谁知道六百年后,后人又是如何释解《论语》的?陈寅恪说过这么一句话:“读书不肯为人忙”,那才是真正学者的生活。学术,说到底是学者自己的事。
2014-01-02
①《朱熹错了》:傅佩荣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