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温暖的味道漂流书雨云朋友们友情和爱 |
分类: 温暖的味道(书缘分) |
2012,漂流的是路程,收获的是温暖
漂流书及“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明信片 雨云摄影
2012年是温暖的一年,我的散文集《温暖的味道》出版后,以漂流书的形式从厦门出发,分别到达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北京、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海南、四川、贵州、新疆等省市,然后回到厦门,总行程约三万二千多公里,漂流时间和路线标注如下:
在漂流的过程中,我记录了如下文字:
2012年7月12日:
6月18日收到东北地区的漂流书,6月26日收到华北地区的漂流书。另外,西南地区的漂流书正在回厦门的路上,东南地区的漂流书滞留在广州,西北地区的漂流书滞留在新疆。时间过去了两个月,漂流书的大致情况如此。当初想到漂流书这个活动,一是为了配合宣传《温暖的味道》这本书,二是为了将博客这几年认识的文字朋友来一个串连,留着纪念。漂流的过程才发现,这实在是给朋友们添麻烦了。有的朋友两年没去邮局了,有的朋友工作特别忙,还要记挂漂流书的事,实在是打扰太多。在这里,一并谢谢所有参与漂流书活动的朋友,你们在我心里,雨云不会忘记的。对自己说:下不为例!
2012年8月4日:
今日和茶友们喝茶,从岩茶老君眉开始,然后水仙、矮脚乌龙,再到下午的铁观音、老班章,又以岩茶佛手结束。傍晚回家,收到贵阳朋友寄回的西南地区的漂流书。扉页正反两面写满了四川、贵州朋友留下的字迹,王瑛教授的字只好写在封二了,这样满满的友情,让我感觉他们离我好近好近。书页还夹着一张“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明信片,印着美美的苗族蜡染画,不知是哪位朋友留下的。祝福朋友们,感激这一切!
今日七夕,收到东南地区,最后一站海南海口漂回的漂流书!愿朋友们幸福,长长久久!
漂流书 雨云摄影
2013年的新年,我整理书柜,拿出回到厦门的4本漂流书,轻轻抚摸。上面朋友们的签名,就似一张张笑脸看着我,说着:好吗?要好好的!难忘
最让我感动的是帅好介绍的贵阳读书会的朋友们。2010年暑期去贵阳,我还只认识了罗宾汉,后来又认识了王瑛教授,现在收到的却是永乐读书会这么多朋友的祝福。王瑛教授告诉我,书漂到贵阳的时候,她正好在做《跨界》的画展,书放在举办画展的老房子,她顺手就放进了那张让我惊喜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是美丽的蜡染,让我想起她的作品苗族古歌系列,浓浓的苗族风。她说,那天永乐沙龙的朋友们来了不少,她很感动。更感动的是我呀。
除了漂流书漂过的省市,没有参与漂流的朋友也陆续带给我鼓励,《温暖的味道》又先后飞向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江西等省。真应了漂流初始我说的那句话:有朋友的地方,就有《温暖的味道》,就有我们文字的缘分。
网络让我与文友们没有了距离,这样温暖的缘分总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等着我,给我感动。2012年12月中旬,一位博友给我留言让我寄两本书给河南信阳的朋友,朋友再转寄给她。当时我只知她在比利时,回说转来转去多麻烦,我直接寄去吧。她说已经和朋友说好了。紧接着的圣诞前夕,一博友留下新加坡的地址,让我寄几本书过去,准备捐给国家图书馆,让更多人的阅读。我开始联系快递公司,打听寄往新加坡的费用,才知道朋友们付出的已不是书本的价值可以衡量的。我对比利时的朋友说:“《温暖的味道》收获的温暖远远大于文字,你们太让我感动了!”我对新加坡的朋友说:“我不太清楚这样的汇法,让你破费这么多,太惊人了
……”“只是一些性情文字,自知浅陋,谢友抬爱,感谢感激感动!祝福!”
还能说什么,太多的感动因为一本书普通的文集汇集在一起,包裹着我,一个“谢”字太轻太轻。在厦门,5月12日下午莲坂外图静好散文书系的签售中,那么多的同事、朋友来捧场,每一个人都带来亲人般的温暖。还有5月26日的汇友悦读会,品读《温暖的味道》,那么多的茶友来捧场,也是浓浓的暖意。
《温暖的味道》出版后,还相继收到朋友们约两万多字的评论文章,收藏在我的“书缘分”中。每一次想起,都温暖如春。他们品读的已不仅仅是一本书,是温暖的友情和爱。2012年的平安日,又收到朋友河上花的评论,刊登在《厦门文艺》第四期上。河上花读的是电子稿,她的评论早于《温暖的味道》的出版。我是在2011年12月收到河上花的电子稿评论的,也是《温暖的味道》的第一篇评论稿,我一直珍藏着。
我熟悉的河上花是和帅好忧国忧民的文章连在一起的,帅好曾介绍说是他多年的编辑朋友。在帅好的文章下,河上花常留下大段大段精彩的评论,常让我刮目相看。所以,我一直认为河上花是懂得帅好的,懂得他的思想他的忧患他的追求。河上花,还让我想起八大山人的纸本长卷《河上花》,河塘中的荷花或浓或淡,或直或曲,或藏或露,或荣或枯,呈现生命自然的状态。由帅好到河上花,用河上花最后一段文字来概括,也许比较恰当。她说:“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都在文字中相遇,在文字中结缘。写与读,有时会成为生命里的蓝调,一种共振。逢着了,就会心一笑吧。如茶与人,需性情相投,方有滋有味。”
谢谢河上花!谢谢所有的朋友!因为你们,《温暖的味道》更加温暖!
2013-01-10雨云于美好轩
日子里的静水微澜
——读雨云《温暖的味道》
河上花
《温暖的味道》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我是在电脑上慢慢读完的。从秋雨嘀嗒,到小雪节气。朋友谓之“慢”!这正应了雨云开篇第一辑的卷首语:“慢是什么,就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恬淡的生活态度。想一想,我们多久没听花开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水流的声音?多久没有停下来……聊聊天?”其实自己也少有这样的闲暇时刻,只是许多的嘈杂凑在一起,其中的某些就只能慢了下来。
读雨云的文字时,电脑里放着高山流水,配上雨滴般穿林打叶的文字,有时光纵深隐没在字里行间的感觉,常常让我忆起那些年轻岁月,那些年少的日子,如吉光片羽,白驹过隙。
雨云以其热情、执着、细腻的笔触,悲悯的情怀,书写生活中的一切。写亲人,写名人,写朋友,写作品,写寻常日子里的一株一草,一粥一饭,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感触,写生命中某个角隅或时段的叩访。她用娓娓道来的叙述抒发私人感悟,清澈,直接而纯粹。有静夜的寂寂,也有沙龙的热络,有女性对生命的体认,也有对文学、社会的多角度思考,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描述。是阅读,是倾诉,也是一种感性的柔软的私语。
在《阳台物语》中她写道“这些普普通通的植物们,生,不因土地的贫瘠而放弃;活,不因生命的平凡而萎靡。……人的一生,亦当如此度过。坐在这样的时光里,和我的物们一起,有一种期待之后的落定与心安。这时我想到一个词: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一直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心里。”
又在《一碗饭的满足》里说:“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碗饭的钱,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且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懒,更不是对生活的放纵,对家庭的不顾,而是一种慢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生活的心态。……这更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是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
正是缘于这种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才有了“我的家,已经有一盆葱等着我,等着我做成菜,做成汤,做成日子,慢慢地过。即使是一个人,也能过它个郁郁葱葱,天长地久”(《养一把葱》)这样温暖的文字。读着时,我脑海里会闪现出想象中的雨云端坐翻书的模样,娴静如临水照花,似一帧老照片,更象她笔下的《旧时月色》“是落地玻璃前落了又长的嫩叶,是午后寂静中裁折后的手工书,是黄昏时分一寸寸挪移的阳光,是雅致青瓷杯的一口绿茶”。尽管有时生活并非是平静的,但无论时光怎样的百转千回,在雨云的笔下生活总是以一种缓慢的节奏细水长流地经过,一切都是那么云淡风轻,海阔天空。
在第四辑《文字的缘分》中,她说“捧一本书阅读,感受文字带来的无法言说的惊讶、认同、战栗与温暖。而那些因文字相交的朋友,不仅仅将灵魂置于我们的手上,更带来现实世界的美好。”
的确,因为文字,她认识了反饥荒研究的记者帅好,进而经帅好引荐结识了厦大的谢泳教授。谢先生的理性、谦和,帅好的批判、尖锐,让雨云的文字渐渐有了硬度与深度,几分婉转,几分忧郁,几分悸动,几分愤慨,不时地跳出来,叩动你的心扉。因了这些缘份,她的思想开始变得深邃,独立。
她看见了生活中,“有许多无奈辛酸,它们圈成一个笼子,把我们围着、罩着。我们就在笼子的某个角落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笼子里小丑》)
她叹息,“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爱’是‘相爱’的爱,是‘相亲相爱’的爱。说到底,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需要的是两个人的互爱,两个人的担当。”(《谁可相惜》)
她心痛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渊博与睿智的钱钟书也没能享受到自由与学术的旨趣。”(《钱钟书和他的时代》)
她开始关注并思考这些人和事,“著名学者谢泳教授曾说‘我所做的这些研究工作,不是为学术而学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经历让我走近他们。----我只是想说话而已。’帅好深入民间的反饥荒研究应该也是如此吧。”(《帅好和他的反饥荒研究轶事》)
她说,书永远不死!只有书能带领我们走向未来,和我们一起成长和衰老,给予我们一颗平静的心。然而当阅读也不能减轻她的焦虑的时候,她选择了练毛笔字。“那些一撇一捺的相依,一长一短的谦让,一粗一细的包容,一重一轻的把握,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
看多了抚腮皱眉无病呻吟的文字,倒觉得雨云笔下朴素的生活,点滴的感悟是如此的贴近心灵,如书名,有着温暖的味道。
或许,不强求,不逢迎,不争锋,不诉苦,不抱怨。宠辱不惊,如疏林清泉,静水微澜,这就是雨云所追求的生活。因此,在这个无限接近日趋平庸的时代,她的文字,词不见工,字不取僻,却是都市生活中一节纯净的音符,是琐碎日子里的一片暖阳。于平淡处见真情,一径从容,温暖入心,不可敬,却有着素常的可亲可爱。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都在文字中相遇,在文字中结缘。写与读,有时会成为生命里的蓝调,一种共振。逢着了,就会心一笑吧。如茶与人,需性情相投,方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