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2012-06-23 12:53:08)
标签:

大众诗书画

创刊号

知音传媒集团

艺术原创

大众品牌

雨云

茶人之爱

分类: 还烹龙井水(读好书)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雨云随手拍

 

大众诗书画

 

  放假前一日,收到《大众诗书画》创刊号,匆匆一翻,极喜!

  《大众诗书画》是由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主管,知音·新周报主办,新周报·大众诗书画编辑出版,坚持“艺术类、原创性、大众化”之主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杂志。

  翻开《大众诗书画》,一页页精美的书画立刻吸引了我。或简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画,无不生动有趣,展示生命的丰富。而那些有针对性的点评,更是开启了艺术的精魂,让我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高洪波的《砚台意象》从两件很没面子的“买卖”说起,谈砚台的古今,今人的追捧,最后引用张中行老师马衡先生的名言道出了真与假的辩证关系:知道了什么是真,才知道什么是假;知道了什么是假,才知道什么是真!

  刘洪彪的《正大气象,昂扬精神》则从“官员书法史”谈起,谈到毛笔实用功能的退出,当代书法演化成一个学科,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进而谈起杨斌庆先生的“楚学墨韵”。

    我一篇篇欣赏着,品读着,感叹着:太多的美集于《大众诗书画》,满得都要溢出来了!更有幸的是,我的散文《茶人之爱》跻身于《大众诗书画》文学类。这是一篇旧文的底子,几经修改,最后只保留了韩老师的故事,定格在《大众诗书画》。在这篇文中,我把我的偏爱献给了庐山云雾茶,就像我在文中说的,“在我,那已不仅仅是茶,是家乡,是亲情,是爱,是庐山的青山绿水。”

  可是,我的意义又不仅限于此。我出生在九江,我的祖籍却是湖北。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出生于湖北,他们的童年、少年在湖北。湖北,是我生命的源头。

   记得15岁那年,我被中师录取,父母非常高兴,终于有个孩子可以吃国家粮了。暑期,父母带着我们姊妹回湖北,接收亲戚朋友的祝贺。在九江,父母还托大姑在百货商场买了块手表,奖励我。这是我最隆重的一次湖北之行。之后,就很少回老家了。老家有什么事,都是母亲回去打理。在厦门,说到回去,常常回的是九江的家。

  最近一次接触湖北,是2009年暑期,我陪母亲游三峡,坐船到宜昌,再坐车到武汉。在武汉住了一夜,第二日即返回九江。这一次,只是路过湖北。2011年暑期,差一点和大姐约着去了襄樊,襄樊住着我的大姨。大姨爹是做工程的,工程到哪,家就到哪,退休后定居在襄樊。

  感谢《大众诗书画》编辑的厚爱,把我带进人杰地灵的湖北,让我回想起很多。

  今日是端午节,是屈原给的节日。屈原是湖北宜昌姊归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这是我今日谈到《大众诗书画》的另一个意义,在纪念屈原的同时,祝愿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主管的《大众诗书画》不是独唱,有许许多多的知音,琴瑟和鸣,越办越精彩!

 

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庐山云雾茶礼盒            雨云随手拍
                

  一直喜欢喝茶,一日不喝如隔三秋。

  最好的时间,就是周末晴朗的午后,收拾完屋子,坐在客厅泡一壶茶。此时,阳光斜斜地穿过薄纱进了屋,整个屋子暖暖的,柔柔的。如果再捧一本书,在弥漫的茶香中读一些喜欢的文字就更好了。这是份真正自由的,且属于我的时光。

  中国十大名茶中,绿茶占了小半壁江山,其中江西庐山云雾是我的至爱。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玻璃杯,几条云雾绿芽,就是我的茶生活。就是现在,暑期回九江,弟弟也总不忘塞一盒庐山云雾,让我带回厦门。在我,那已不仅仅是茶,是家乡,是亲情,是爱,是庐山的青山绿水。

  庐山种茶始于汉代。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庐山僧侣云集,梵宫僧院多到三百多座。佛教徒们攀崖登峰,种茶采茗。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也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至宋代,庐山云雾已悄然成了“贡茶”。后来,庐山因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更是名望显赫,庐山云雾很快闻名全国。

  高山云雾出好茶,庐山云雾茶芽肥绿,条索紧凑,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清亮,叶底嫩绿匀齐,是绿茶中的精品。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1997年,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云雾茶移居到了福建厦门。

  福建是著名的茶乡,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武夷大红袍、漳平水仙、福鼎白毫银针、平和白芽奇兰、桐木正山小种、福安坦洋工夫、永春佛手、安溪黄金桂、诏安八仙茶等等,全都名声在外,厦门就浸泡在这些茶香里。

  《厦门志》卷15“风俗记”记载,厦门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笑,名曰功夫茶。”

  厦门人管喝茶叫“泡茶(音děi)”。朋友见面,客人来访,走,泡茶去。厦门的茶馆也多,街头巷尾,罗列着大大小小的茶馆,数也数不清。

  喝茶的人有一份宁静的好心情,再浮躁的情绪都能在盖碗中释怀。喝茶的人有共同的话题,与泡茶有关,与泡茶相连的生活有关。

  至今仍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位韩姓老师,爱喝极浓的茶,也爱抽烟。他咧嘴笑的时候,牙齿的边缘已有了茶黑色。不知是茶染的,还是烟熏的。他泡茶的紫砂壶也成了茶黑色。他常笑着说:“丫头,别瞧着不顺眼啊!这是茶垢,香着呢!”

  他的爱人比他小十多岁,是个极其精明能干的女人。关于他们的传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他的爱人如何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嫁给他的,另一部分还是关于他的爱人,说的却是他的爱人和生意伙伴的暧昧关系。

  对于前一部分,我深信不疑。韩老师是个极其风趣和蔼的人,而且写着一手好字,画着一幅好画。后一部分我就不知道了,也不想去探究。但我知道,韩老师的爱人生意做的不错,是个风风火火的女人。韩老师呢,一下班也就急着掐灭烟头,放下茶壶,回家照顾一双儿女。

  韩老师很少谈爱人,唯一的一次是在我夸奖他的茶香时,韩老师笑了:“我爱人就是因为我好这一口,坚定不移地跟了我。”然后他就讲起了他们的初识,交往,风波,在一起。他说话时的神情,带着少有的满足、柔情,还有骄傲。伴着浓浓的茶香我静静的听,生怕不小心打断了他。

  最后韩老师呡一口茶,抚摸着茶壶感叹:“老啰,飞不动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啰,就像这茶,再浓再浓也有淡的时候,可这过程,值得回味,即使淡了,也能感觉到香气。”

  我想起人们的议论,嘴巴动了动没敢开口。韩老师似乎明白我要问什么,嘿嘿又是一笑:“丫头,你看这茶叶不起眼吧。不要说开始的采摘、烘烤是如何的辛苦,就是现在,你不给它一个释放的空间又如何让它芳香四溢呢?”

  许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不能提。坚持着的,仍然是喝茶,只是口味变重了,甚至爱上了厦门的老枞水仙。偶尔,看着庐山云雾在玻璃杯中翻腾、舒展,淡淡的绿、淡淡的黄,还是会想起韩老师最后说的话。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释放爱的空间啊!

                                                                                                     《大众诗书画》杂志内页欣赏        雨云随手拍: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大众诗书画》与《茶人之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