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阿卡汗国际建筑奖的桥上书屋
雨云摄影
3月19日,上周六,我们12人三部车春雨无阻,去漳州平和县。花果飘香的平和有三大美誉:琯溪蜜柚之乡、坂仔香蕉之乡、白芽奇兰茶之乡。更主要的是,平和坂仔是世界大师林语堂的出生地。不过,我们此行是去平和看桥上书屋、闻柚子花香、参观克拉克瓷研究基地。
桥上书屋在平和崎岭乡下石村,是清华大学教师李晓东设计的公益建筑作品,获2010年阿卡汗国际建筑新锐奖。书屋建在下石村石姓人家和林姓之间的小溪上,黑色的钢构件,加上木条、木板,巧妙地构成了上下两层的多功能建筑。下层是供两岸土楼人家穿行的吊桥,上层中间有一个小图书馆,两边各有一个阶梯教室,分别朝向两座土楼。这两座土楼就是有着301年历史的到凤楼(石姓),和266年历史的中庆楼(林姓)。据72岁的老人石茂火介绍,过去,这两座土楼的家族是世代仇家,小溪为界,互不来往。
土楼是传统的封闭性的集合住宅,有着良好的防御性,村庄也到处是陈旧的古民居,这么个现代化的钢结构建筑物出现在这个偏僻的村庄感觉有点突兀。林晓东的设计理念是在解决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基础上,催活村落历史、文化、人际系统及公共生活。桥上书屋因阿卡汗奖名扬天下,可它两边的土楼呢,并没有勃发出生机,这是让人很遗憾的事。到凤楼是罕见的四屋楼结构,目前的住户已经全部搬出,虽有破损整理的还算整齐。中庆楼目前还有人家居住,但是残墙断壁,破败与沧桑更显而易见,实在是可惜了。

书屋的一侧

书屋的教室正对着土楼

已经301年的到凤楼

走进到凤楼,是少见的四层土楼,中间一口井,已经填平了

还有红联,还有码的整齐的柴火,但已经不住人了

出了土楼门就是现代书屋

很喜欢这一张,悠悠的石板路,古老的民居,打着红伞的姑娘缓缓走来

从这个门过小溪吊桥,就到了对岸林姓人家

这就是另一侧的林姓中庆楼,楼前的民居大部分已经塌了

走进中庆楼内,已成了鸡的世界,很意外的破败

凌乱的土楼内部,可惜了
看完书屋与土楼,我们冒雨去柚园看柚子花。(平和蜜柚是平和县的地方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今年春迟,柚子花还没有大开,属含苞待放的时候。我们走到半坡的地方,还是闻到了柚子花的浓香。那样浓烈的香,有些霸气了。陪同我们的主人说,不知花开何处。不知道就寻吧!满山坡的花苞,这一处半开了,正当时。那一处开了,好香哟,赶快拍下来。最有意思的是,见到一株花果同树的柚子树。花未展,那三粒柚子已紧挨着一起,有饭碗大了。大家围着研究了半天,确定是新柚。看来花果的世界,怪异的事也是常有发生的了。

满山坡都是这样未开的柚子花

半开的柚子花,已经很香了

奇异的柚子

原来这叫小叶黄蝉,谢谢黄荣才老师
最后我们去了平和文峰镇漳州窑“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参观,基地有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所长林俊投资建成。从选土,到捣土,到过滤,到拉模,到烧瓷,基本是人工劳作,努力还原几百前的制作程序。关于“克拉克瓷”,百度资料显示,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5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调查,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采集了大量的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90年代,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又找到“克拉克瓷”。据介绍,漳州“克拉克瓷”的技术来自瓷都江西景德镇。

陈列的“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碎片

工人在手工拉模

这就是研究基地制作的“克拉克瓷”仿制品,很精美吧!

深山孤烟直,也很喜欢这一张
返回厦门前收到两本书,一本是黄荣才老师的《我的乡贤林语堂》(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另一本是平和县有关白芽奇兰茶的文集《奇兰雅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