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钝感一些……

标签:
美术钝感力博尔赫斯读者阅读灵魂厦门晚报 |
分类: 还烹龙井水(读好书) |
儿时的山区,陪伴着父亲 雨云4月5日摄于江西
熊秉明旅居法国50年,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修养于一身,无论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还是人生哲学的感悟,即贯通东西又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宗璞说:“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熊秉明。”因为他的书“归宿则是在读者的灵魂中。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
读《熊秉明美术随笔》,文字从容,冷静,不隔,其中许多篇幅谈的是罗丹和他的雕塑。对于美术知识缺乏的我来说,增加一点美术方面的修养是个不错的选择。遗憾的是,我对于陌生的东西容易遗忘,罗丹与他的雕塑遭遇也是如此。不过,《熊秉明美术随笔》让我记住了罗丹身后的一个女人,迦蜜儿·克劳岱尔,罗丹的学生、助手、模特儿、情人,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女人拥有与罗丹如此密切的多重身份。1885年,21岁的克劳岱尔进入罗丹工作室学习。1898年,34岁的克劳岱尔离开了罗丹。期间,罗丹为克劳岱尔塑了许多像,《黎明》、《沉思》、《法兰西》、《病愈》、《告别》,还有许多的小型裸体双像。克劳岱尔只为罗丹塑过一座肖像,她把一个女人炽热痴迷的爱溶合进去了。为了这一件作品,克劳岱尔烧毁了自己,最后在精神病院度过了漫长的三十年。
如果,克劳岱尔对罗丹的爱不那么绝对,在某种程度上钝感一些,她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呢?
作为日本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的渡边淳一,中国读者应该都不陌生。曾读过他的小说《失乐园》、《化妆》、《曼特莱斯情人》、《秋残》等。淳边淳一的小说专注于男女情感,尤其是婚姻中的男女,那些生活中的寂寞和爱,即使是婚外情也让人恨不起来。爱不仅仅是浪漫,伴随着的还有强烈的毁灭感与破坏力。记得《失乐园》中久木说过一句话:并非夏去秋才至。高潮,从来只是一个点,来得快去得更快。
渡边淳一的散文集《钝感力》则跳出他描写的红男绿女的情爱,告诉我们钝感力在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疾病、生存环境等方面的表现和作用。此书07年2月在日本出版,立刻引出轰动,首印4万册一抢而空。08年拿到这本书的中译本的时候,我也是在极短的时间读完,感觉整个世界一下子有了阅尽沧桑后的澄明与豁达。正如作者所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这和中国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压力得不到排解,宣泄容易走极端,渡边淳一的《钝感力》犹如一味清凉剂,引领我们到达平和的彼岸。
曾迷恋博尔赫斯的深奥,在鼓浪屿晓风书屋看到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恋爱中的博尔赫斯》,触摸着素白封面上凸起的字体毫不犹豫买了。这对我是个例外,因为买常常意味着不读。果然,书读了一半就放在一边,前两天回乡扫墓才在火车上续读了另一半。
其实这本随笔集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恋爱”与“博尔赫斯”的噱头,这是一本关于阅读,关于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关系的书。作者选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作为本书的重要典故穿引各个主题,阐释了作者对这个矛盾世界的尊重和深刻认识。面对编辑的净化,媒体的导向,标签的指引,文本阅读需要读者的思考,需要读者的一口气让它活过来,用活生生的语言填补创造出的空间。这是阅读的希望与快乐。此书英文版名为《Into The Looking-GlassWood》,译后记中王海萌的翻译也是《走进镜中森林》,最后在编辑手中变成了《恋爱中的博尔赫斯》。正如曼古埃尔在书中《秘密分享者》里说,无论如何,编辑都会试图把文本改成他或她的专业耳朵听来顺耳的东西。
曼古埃尔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84年入加拿大籍,曾给晚年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读书。著名的《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献给埃斯特拉的故事,一个关于地方的故事,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博尔赫斯在明信片中对埃斯特拉说:我知道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与您分离我已经感觉到身体的剧痛,河流、城市、草丛、环境、日夜都将我与您分隔开。可是命中注定博尔赫斯与快乐无缘,就像他笔下的男性以坚忍的决心完成他们的英雄命运。即使在想象里,也无法用魔力召来一个在他醒着的梦里存在的令人满足、几近完美的女人。生命的阅读不小心又读到了苍凉。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对读者说:我将我之灵魂委于你手!只是后来呢?下一次阅读也许是在几千年之后。
http://lz.book.sohu.com/data/book/85/11285/112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