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木棉
标签:
木棉木棉花仙岳路东渡路隔离带致橡树木棉爱情文化 |
分类: 闲尝雪水茶(有异趣) |
去年路口的木棉花 雨云摄影(2008、03、20)
仙岳路与东渡路的交汇口,生长着三株木棉。三株木棉都有七八米高了,不知道何年种植在路口的。从我开始注意它们起,不管寒风还是酷暑,三株木棉都巍然挺立着。高大壮实。其中两株木棉生长在仙岳路南与东渡路东形成的三角绿化带上,有一点点的距离。一株稍高,一株稍矮。另一株木棉生长在其他两株的北面,隔着仙岳路,在仙岳路中间开辟的长条形隔离带上。隔离带分化仙岳路一南一北的车,分别驶上东渡路。三株木棉,就这样两南一北,形成一个较大的三角,成鼎立之势,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
木棉,南方落叶乔木。木棉树,最初记载于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木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此处的烽火树即木棉树。
木棉树又叫英雄树,明末诗人陈恭尹《木棉花歌》中赞:“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华开;有如尧时十月出沧海,又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玲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这可能是木棉树被称为英雄树最早的依据了。在电影《刑场上的婚礼》里,革命情侣陈铁军和周文雍最后牺牲在一株挺拔粗壮的木棉树下,枝头木棉花正红。此处,木棉花真正有了英雄花的象征意味,就像《闪闪的红星》里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
其实,木棉花的朴质形象与木棉树本身有着更大的关联。五六月间,木棉树椭圆形的果实爆裂,内里的卵圆形种子连同白色的棉絮四散开来,被人们捡拾作了枕类的填充物,有着棉花同样的作用。木棉花,是树上的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织衣材料。唐元稹长庆集十七《送岭南崔侍御》诗:“大布垢尘须火浣,木棉温软当绵衣。”现在,木棉更多的是作为观察物种而存在。
舒婷的抒情诗《致橡树》明为橡树,实写木棉。在诗中,诗人表达了不同一般的木棉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样比肩而立的爱情,这样深情相对的爱情,只有木棉样的女子才能拥有。木棉的形象,因《致橡树》更加的鲜活,亮丽。
有女友冬日里来,久仰木棉的风采,让我指点一二。当时正好经过仙岳路与东渡路的交汇口,我指着北面独立的木棉告诉她:这就是木棉树!她惊讶着说:这就是呀!似乎有点不相信。确实,冬日的木棉树是极其普通的。它们绿意盎然,和南方许多乔木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不同。如果不是事先知晓,要我一下找出一株木棉来,怕是没那么容易的。而这样普通的木棉时光,一年有二分之一之多。难怪女友有点失望,因为她没有看到与众不同的木棉。
冬末春初,万木争春桃花争艳之时,木棉树葱茏的绿叶一点点地黄了,落了。叶落花开,这是木棉的特点。现在,在这个交汇路口,我打起倦怠的精神观察三株木棉的变化。一天又一天。任由我怎么努力,还是那么的突然,别的木棉的黄叶还没落尽,南面一株木棉干净利落的枝条上忽然缀满了红苞,点亮了红色。仿佛春梦初醒,我不停地呢喃着:木棉花要开了!
试想想,在昏昏欲眠的日子里,在阴暗湿漉的天气里,总有那么两株,三株木棉,没有一片绿叶的衬托,高举着硕大美丽的花朵,燃亮了世界。再郁闷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这就是木棉。
站在仙岳路和东渡路的交汇天桥上,看着这三株坚毅的木棉,想象着它们即将盛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温暖的激情。此时,我更愿把它们看作一个组合,我称之为家庭树。三株木棉,就像现代中国典型的三家之口。南边的两株木棉,是一对母子,亲密地站在一起。那株已站了花苞的木棉一定是长大的孩子了,急急地,脱掉经冬的服饰,迎接着春风。母亲呢,不慌不忙地看着身边的孩子。北边的这一株木棉就像家庭中的父亲。独立,自由,又时刻保持着对母子俩的关注。
2009-3-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