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 |
先交待下背景,昨天周末去看《达芬奇密码》,由于事先没有估计《达芬奇密码》的火爆程度,提前1个小时到新东安影院,6点钟英文原版的场次没座位了。转去新天地,最近一场有座位的原版竟然要等到半夜11点。
原版没场次,配音版却几乎场场都有位置。我以前对配音版电影没有这么敏感,但打从李亚鹏版的《黑客帝国II》之后就变得特敏感了,估计有不少人像我这样。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最后还是看了配音版,不知道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对这部电影的客观评价。
http://atblog.org/blog/wp-content/ImagesfromTheDaVinciCode2006.jpg二流表演
2年前看过小说,为了保持仅有的一点新鲜感,电影上映前没怎么看关于《达芬奇密码》的影评,2小时30分的观看之后,我对这部万众瞩目的《达芬奇密码》的评价是:一流气氛、二流表演、三流剧情。
一流气氛:这里说的气氛包括了画面、音乐、剪辑等主观感受
电影的画面完美的表现出了原著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每一格画面都好似陈旧的欧洲油画,虽然大部分场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并没有失去艺术品应有的细节。色彩饱满,色调明亮,画面精致却恰到好处的没有破坏电影整体的惊险感。
这部戏的导演朗-霍华德在《美丽心灵》中就表现过用特技画面解读谜语的能力,《达芬奇密码》也是如此,《最后的晚餐》解密一段最为精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三人还有去英国教堂一场戏,除了主角之外,背景和行人用高速慢镜虚掉,几千年的历史感跃然屏幕之上。
在为数不少的回忆场景,画面用一种灰白色调表现历史,既沧桑又不失华丽。整部电影的动作场景虽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现的片断并不激烈,不过导演用快速的剪辑配合音乐与音效,让整部电影弥漫着紧张气氛。
二流表演:每个人的表演都称职,但合起来顶多算及格
在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就是电影的选角。汤姆·汉克斯和奥黛丽·塔图的搭配被很多影评人形容不靠谱,我看了预告片和剧照,也没找到两个人的放电感觉。
看了电影,对导演的选角思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导演想尽力还原小说的原著风格,所以难以设计出抓眼球的动作戏,这时演员的表演就变得尤为重要。选择既有票房号召力,又演技高超的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伊恩·麦凯伦和让·雷诺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像之前所说的,虽然四位主演的表现分别看都很称职,比如汉克斯皱皱眉就把幽闭恐惧症表现的但就是让我感觉不到几个人之间对手戏的爆发力。 汤姆·汉克斯和奥黛丽·塔图扮演的罗伯特·兰登和苏菲怎么看怎么不来电,眼神和动作除了“按摩”一段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互。我在影片中后段,经常发现一度看了汤姆·汉克斯忘了奥黛丽·塔图或者相反。
让·雷诺更是独立成章,和其他三位主角并没有什么互动关系。让·雷诺自己评价角色说“当他发现他被自己曾经信仰的事实背叛之后,心理上产生难以磨灭的伤害”。真遗憾我也没看出来。
四位主演的亮点是1939年出生的伊恩·麦凯伦,他扮演的雷提彬爵士表情生动,且贡献了大部分的幽默片断,尤其在他和助手之间。比起主角兰登和苏菲的平淡如水更是让人赞赏,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更加期盼他接下来的《X战警III》,伊恩大叔扮演的万磁王怎一个帅字了得。
三流剧情:没看过小说的人估计有点犯晕
虽然没证据,但我坚信导演大概默认每一位来看电影的观众都是小说的读者。
按理说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不应该在剧情上有什么大毛病,但是恐怕丹·布朗这部《达芬奇密码》是个例外,因为原著中最精彩、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或者是用大脑的思考过程,或者是语言的陈述。
这些片断用语言来呈现恰当不过,但是如何用电影来表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电影一开场的”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和易位法就把这个问题暴露了,虽然画面很漂亮,但我这个看过原著的人都觉得有点乱。
最重要的密码筒一段,可能看电影的时间离我看原著的时间太远了,不好意思,我竟然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还好,问了一圈,和我一样犯晕的人不在少数。
作为一部悬念小说,读者经常会感叹:原来如此。但是由于电影把人物描写的过于脸谱化,另外由于简化了不少剧情的铺垫,所以看这部戏的观众更倾向于感叹:果然如此。层次立刻下来了。
不过虽然我批评它的剧情。说实话,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改编方法。原著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完全照搬,估计就得拍一个上下集了。另外,解谜的场景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也很理解导演的作法。总不能演”斐波纳契数列”的时候,把画面切掉来讲一段数学题吧,那不成科教片了。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背景,且没看过原著,我估计观后感一定是:晕。
影片在嘎纳首映时几乎被媒体批判的要死,看看这些标题:
美联社:《达·芬奇密码》未获影评人首肯
天主教新闻(CNS):《达·芬奇密码》媒体放映场笑声不断
好莱坞通讯:戛纳对《达·芬奇密码》反应冷淡
路透社:达·芬奇破译密码,影评人尖刻批评
天主教在线网站:《达·芬奇密码》磨平原著棱角,媒体观之无味
欧洲新闻网:达·芬奇未能感动戛纳影评人
纽约每日新闻:达·芬奇灾难!
CNN:影评人痛斥“达·芬奇”
我对《达芬奇密码》的总体评价没上述媒体这么差,但也不敢完全恭维导演的信心,如果10分制,我原意给7-7.5分(IMDB现在是6.2分),毕竟这是一部制作精致、画面优美的用心之作。
最后5分钟的结尾既是引起天主教徒抗议的焦点所在,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
PS:贴几个关于探讨《达芬奇密码》真实度和解读的文章在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