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碟+快评:《拯救大兵瑞恩》--手持光剑行走在世界

(2006-02-06 10:33:21)
分类: 电影
昨晚终于把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看完了,算起来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看了总共有四五天吧,一方面是时间不允许,还有就是这片子带有的压抑的色调很难让人一口气看完。

    开头的诺曼底登陆场面,我就不多说了,战争片所能得到的最大的褒奖,它应该说都得到了。这20多分钟也正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场面够恢弘也够惨烈,有师兄说看到有受伤的士兵肚子里肠子流出来的时候差点吐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结果还好,毕竟我也是窥过一眼《索多玛的120天》的,这样的场景还能应付。据说曾有人因为场面过于逼真了而提出异议,但斯皮尔博格得到了众多二战老兵的支持,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或许在于,斯皮尔博格并未夸大战争的惨烈,战争本身反而要惨烈许多。

    接着来说一下剧情,在网上听到有说斯皮尔博格是个很善于讲故事的导演,看过这部作品之后我更加同意这种说法。影片的主线是一次救援行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只因为这个人的三个兄长都死在战争中。这故事并不简单,就连做出救援决定的司令官都要事先跟幕僚们争论半天,同样在争论的就是我们的主角们——米勒上尉和他的部下,这种争论有时候不仅仅是牢骚,会升级成争执,尤其在有战友死亡的时候,他们会怀疑执行这样一个救援任务是否值得。而这样的争执就构成了片子的主要冲突之一,当然,最主要的冲突还是体现在对纳粹的作战上。

    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说极富个性:从不肯透露自己家乡职业的上尉,百发百中且迷信神的保佑的狙击手,沉着冷静的军医,胆小怕死也没怎么摸过枪的翻译,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士兵。这些人大多对完成这次任务的意义或多或少地表示了怀疑,但任务还得继续,米勒上尉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因为他的一再坚持,也有个人魅力的原因,使得他的士兵忠诚地追随他去完成这个任务,尽管这次救援行动的代价在一天天加大。也曾有士兵提出要退出,但也被他用语重心长的话语所化解,而他自己也会偷偷为死去的兄弟落泪。什么使得米勒上尉如此死心塌地地要完成这个任务?观众可能一直会认为是他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所致,但影片最后米勒自己的行动与临死前留给瑞恩的话就说明了一切。“别辜负”,这三个字包含了很多,而老瑞恩在米勒墓前说的“告诉我我是个好人”是对这三个字的回答,一问一答中,就体现了美国人所推崇的所谓“美国精神”。在这一点上斯皮尔博格做得很好,相比于《独立日》中极为明显的美式英雄主义,本片没有搞得太过明显,不过一前一后的美国国旗也显示了不少。

    说到演员,老汤哥的演技一向没得说,他的敬业是其他演员所无法比拟的,把这个稍微有些木讷但很执着的军官拿捏得十分到位;饰演瑞恩的马特·戴蒙演得也比较出色,但是戏份较少;在演员表里我还看到了熟悉的吉奥瓦尼·里比希和冯·迪塞尔,可惜他俩的角色出场不久就死了;此外就是汤姆·西泽莫等,也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

    视觉效果方面,登陆的恢弘一部分是众多的群众演员参与的结果,另一部分也是特效老大工业光魔的杰作。整个电影的主色调是一种灰黄色,类似烟雾蒙住太阳光的感觉,从而给观众带来战场的压抑感。我比较喜欢的是其中下雨的一幕,雨滴打在叶片上,随后又逐渐增多,滴答声与远处的枪弹声相呼应,效果近乎完美。

    影片的音乐依然由大师级的约翰·威廉姆斯负责,有过《星球大战》的恢弘和《辛得勒的名单》的忧伤,本片的音乐想不好也难。这次买的D9版提供了一条DTS音轨,可惜我的WinDVD5读不出来,增加了不小的遗憾。

    这张DVD是限量D9纪念版,提供了为数不少的花絮,其中有斯皮尔博格的一段录象,录象中他阐述了自己拍摄该片的用意,也顺带为新奥尔良的诺曼底登陆纪念馆做一下广告。此外还有剧场版和碟版两个预告片以及演员介绍和拍摄花絮(文字),可谓相当丰富。

    总的来说,虽然没能买到心仪已久的反法西斯60周年纪念版,但这张D9买得也是相当值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