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影评

(2006-01-24 12:33:15)
分类: 电影

http://image.uying.com/MoviePoster/1206/20050522lFs9VlGW3K4a_-DOX_oTx3MA_Aw_--.jpg

本来想等好的版本再看,本来想等影院的公映,但室友今天买到了碟,我就再也忍不住先睹为快的冲动。拿到那张碟的时候已经是11点半,碟的主人没有看我就抢先借去,连续看完后,已经是次日的3点多。两个半小时的超级巨片,我忍不住要鼓掌了。但是现在已经很晚了,一个人看电影真寂寞,想想好久没在时空发过贴,就先写点感想吧。

这是今年最没有辜负期待的电影,应该说唯一可以超过期待的电影。先前的大制作,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好片不是没有,只不过都稍有遗憾。这次的《金刚》却没有让我失望了。看得出导演彼德拍摄本片所倾注的无与伦比的激情。(陈凯歌也曾声称〈无极〉倾注了很多的激情,我不怀疑他所说的,我只能认为,激情是需要控制的)

先前我没有看过什么影评,但是听说前半部分很闷,金刚折腾了一个小时才出现,但是我觉得之前的一个小时其实也没闲着,花在塑造人物和酝酿情节上下的工夫没白费,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很出得来,先前的怪兽电影一般都是怪兽作为绝对的主角,人类角色都是用来牺牲的,基本上过目就忘,但是这里的人物,导演选择了分组描写,这样的叙述在戏剧表现上是很有可取性的,因为在一个舞台上,如果出现群戏的场面的时候,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然观众会应接不暇。既要突出主角,又要描写其他配角,描写不好的话就会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具体反面例子参考《魔窟》)。通常描写群戏可以有的几种方法,比如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造成落差,比如《星际传奇1》,也可以用剧烈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不同的人的立场,比如《迷失世界》,《金刚》则是用分组的方法,黑人老兵和年轻水手一组,男女主角一组,电影导演和船长一组,其他配角就主要讲独眼水手和中国水手。这样的几组人物关系互相穿插,形成稳固的叙事结构,基本可以使本片脱离只有特技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的困境,比很多商业片都要优秀。

开篇出现不少喜剧场面,事实上喜剧场面一直贯穿整场电影,这可能于导演曾经打拼于一批午夜场电影的经验有关,反正他拍的场面总是能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睛,当然过去的经验也使本片不时流露出一点不太属于大片的单纯,比如探险队登陆骷髅岛时候就很顽皮地特写了岛上的饿骷髅头,而最好玩的是那些类似于半兽人的土著人,彻底诠释了野蛮这个词,还有那个高墙,简直就是直接用拍摄魔都的模型拍的。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怎么彼德也玩起向自己致敬来了?不过最好玩还是高墙上那个火瀑布,既然土著人有这么高的驾御火的能力,还何苦整天朝拜一只猩猩呢?

然后迎来的几段高潮绝对是让人拍案叫绝,群龙狂奔的场景直追侏罗纪公园的经典场面,还有速龙的追击,真是太厉害了,然后就是压轴好戏:“金刚大战哥斯拉”,注意了,是三条哥斯拉!这一段直接可以把《侏罗纪公园3》的双龙大战贬回托儿所!中间层出不穷的惊险场面,有史前鳄鱼的追击,还有史前巨型昆虫的围困……紧张又有创意,绝对精彩。让本来被视觉泡泡糖宠坏的人们再次眼前一亮。后来金刚在大闹时代广场的场面和之前的精彩桥段,彼德用一部《金刚》挑战了整个侏罗纪公园系列,果然厉害!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和金刚的关系,没有先前预料的恶俗恶心的人兽恋,只有一些对自然的怜悯,虽然是好莱坞经典的美女和野兽组合,但是绝对没有一般的简单的符号化处理,这绝对可以让什么“倾城之恋”显得像玩过家家。这样的处理成为本片最终成功不至于留下太大值得挑剔的地方。有始有终,公德圆满。

《侏罗纪公园》开辟了特技的里程碑至今已经转眼十年,现在的特技发展已经可以无所不能,不在是为了掩饰技术的不足而让怪物东躲西藏的,现在的特技制作关键在于是否好看而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了,《魔戒》的特技效果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它如何逼真,而是在于如何好看,而这次的《金刚》也是这样。光影的高度配合,构图和机位都非常地入画,这才是本片值得称赞的地方,彼德杰克逊再次成功了。

说起彼德杰克逊,这里顺便说些题外话,众所周知这个新西兰胖子在家乡曾经自费拍摄科幻片,这个事情也一度传为佳话,他所奉献的呕心之作《魔戒》系列也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
当然经典是相对的,今晚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问节目,讲的内容大概是中国大片的前途,里面访问张艺谋时曾说:“哈里波特和指环王之类的片子,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我知道张艺谋在中国无疑是个好导演,至少是个大导演,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彼德杰克逊的事情,我也不是要维护哈里波特或指环王的经典地位,只不过是一句话,我只能认为张艺谋没有真正搞懂哈里波特和指环王,不了解的美国的商业电影,借用我朋友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导演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东西。”

是的,谈特技,谈商业,再谈艺术,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KING KO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